关宁军在义州击败清兵并摧毁义州城的奏章很快就送到了京城,崇祯帝看后笑了笑,说道,
“果然有了东江之后,辽镇就卖力多了,前一阵还在拼命求援,现在却能出击战胜建奴,”说着崇祯帝把奏章重新放回,感慨道,“没想到这辽镇还能有打胜仗的一天。”
王承恩见皇帝心情大好,也笑着说道,“那都是皇上运筹之功。”
崇祯帝心情大好,便拿起另一本奏折,没想到是陕西总督郑崇俭弹劾杨嗣昌的奏章,郑崇俭指责杨嗣昌指挥失当导致围堵张献忠的行动失败,张献忠窜入四川方向,想要完全剿灭变得异常困难。
崇祯帝刚刚好起来的心情一下子变差了,他转头问王承恩,“郑崇俭是否与杨督师有纠葛?”
王承恩愣了一下,他不想掺和进这种总督级别的矛盾之中,便含糊地说道,
“奴婢不知,陛下可派厂卫前往一探究竟。”
崇祯帝摇了摇头,说道,“厂卫……”
叹了口气,被崇祯帝寄予厚望的杨嗣昌但现在仍然没能平定张献忠,这让崇祯帝感觉流寇可能已经不是关内部队能够剿灭得了的。
看着桌上辽镇的捷报,崇祯帝不由得想起张国维当天的奏章中提到,只要收复辽东,不但能把辽饷省下来,还能获得关外土地缓解失地流民的问题,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流寇生存的土壤,剿灭流寇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想到这,崇祯帝陷入了深思,他清楚如今同时对付虏寇是不太现实的,那全力对付一个?之前以前证明全力以赴对付流寇是行不通的,有清兵在,就不存在全力对付流寇的可能性,那么,反过来呢?
崇祯帝沉默了良久,对王承恩说道,“召张国维觐见,朕想和他谈一些事。”
张国维听到崇祯帝的召见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忧,他当时举荐李子明的时候从来没想过糜烂了数十年的辽东局势居然有好转的迹象,这意味着他虽然没出什么力但已经是“最知兵”的官员之一了。
但是另一方面,历来牵涉辽东的官员很少有好下场,这让张国维又有些发愁。
就这样,带着纠结的心思,张国维见到了崇祯帝,崇祯帝说道,
“玉笥(张国维的字),重开东江是你提出的,如今东江已经收复长生岛,进占羊官堡,关宁亦成功破义州,辽事有所好转,你觉得朝廷接下来对撩水的方略应如何制定?”
皇帝直呼臣子的字说明了皇帝对臣子的重视和信任,但张国维此时感到压力甚大,当年熊廷弼,袁崇焕都曾一度让辽事有好转的迹象,但这两人的下场可非常糟糕。
张国维有些后悔当时没有想太多导致话说的太死,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以臣愚见,当使东江收复金州,复州二地,将建奴的兵锋一分为二,使建奴无
第30章 崇祯帝的决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