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32]。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33]。曹操撤回后,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夏侯渊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使凉州地区基本平定。[195]曹操位极人臣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196]濡须口之战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起兵南征孙权[288],号称步骑四十万。次年(213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两军相持月余,曹操的水军作战失利。由于春雨瓢泼、江水上涨,曹操见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197][287]同年五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197]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208]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198]此时,曹操名义虽非天子,但实际已经有天子之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太子。[198]曹操相争汉中主词条:曹操破张鲁之战、汉中之战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34];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208]曹操部分画像(9张)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攻破居巢[257],猛攻濡须口[256],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35],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36][199]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37]。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代郡乌桓与鲜卑的轲比能联合侵扰边塞,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38]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战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39]曹操襄樊会战主词条:襄樊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汉中撤往长安。刘备大将关羽趁着襄、樊兵力空虚之际,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40]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41],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4244]。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池被水淹没,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208]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败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途中为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之。至此,襄樊战役结束。[45][208]曹操壮士暮年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这个小儿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嘛!”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46]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47]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同月庚子日(3月15日[289]),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王。[48]他临死前留下《遗令》(参见词条曹操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49][259]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袭封丞相、魏王官爵。黄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290]),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十一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260]曹操主要影响编辑播报曹操政治惩办豪强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崇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278]另一方面,他在治国上强调以法治国。在当世战乱之下,要拨乱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曹操主张执法如山,强调法不阿贵。他说,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要求严格法令规章,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重视执法者的人选和执法者以身作则的作用,认为这是贯彻法令、实行法治的保证。[276]为此,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70][277]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278]唯才是举在人事管理方面,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这是曹操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的地方。在汉末选官偏重门第、不问才德的情况下,他主张突破门阀界限,实行唯才是举。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重视人的才能,鄙视德行礼教,认为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不一定有开创事业的能力,有开创事业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礼教,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临阵力战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异质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并且明令要求下属“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不拘一格选官用人。[276]曹操用崔琰、毛?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277]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发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276]曹操军事军事活动黄巾起义之后,军阀混战,社会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其平生主要发起(一部分未亲自指挥)或参与的军事活动如下:历经时长主战争具体战役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战兖州之战;濮阳之战;定陶之战;宛城之战;曹操讨伐袁术之战;下邳之战;徐州之战;官渡之战;邺城之战;南皮之战;曹操攻乌桓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荆州之战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关中、凉州、汉中等战役渭南之战;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曹操破张鲁之战;宕渠之战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二十二年(216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濡须之战第一次濡须之战;第二次濡须之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下辩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沔水之战(表格参考资料[73])军事思想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自著兵书十余万言(即《孟德新书》),“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又集录诸家兵法,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他撰写的《孙子略解》(又称《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273]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见其军事思想。[274]战争观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274]治军思想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为政失之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他“揽申、商之法术”,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231],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274]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唯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50]为保证法规的实行,曹操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274]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曹操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274]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51]还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275]对有过失的“贤”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274]谋略思想曹操认为:“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明《孙子集注》中的曹操注曹操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显示出其军事思想中求实、尚变的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孟德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被誉为“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孙、刘集团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274]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陈寿认为他能够成就伟业,“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有时他强调刑罚过度,并且也有袒护失察之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274]曹操经济施行屯田,改革户籍曹操部分雕像(8张)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208]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自述道:“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208]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208]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始创户调制,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204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282]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208]曹操在世时,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如他举荐的扬州刺史刘馥,修复、建设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270]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在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的衣服、鞋子不事华丽,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73]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还不是遵守古礼的时候。安葬完毕,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军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离开屯所。有司各率其职。以时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贮藏金玉珍宝。”[73]曹操文化文学主词条:三曹、建安文学诗歌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南朝人钟嵘《诗品》虽将其诗置入下品,但对曹操的评语却很准确,他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抓住了曹操悲凉风格的特点。宋人敖陶孙《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曹操怀匡世之心,忧世不治,南征北讨,与群雄逐鹿,情怀慷慨,发为诗歌,确如北地老将,气韵沈雄。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看水波澹荡,洪波涌起,可以体会到诗人那如大海一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襟抱。[268]曹操现存20多首诗,均为乐府诗。其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的是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诗歌如实地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形,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曹操在诗歌史上重要的贡献。他用当时人熟悉的乐府旧题记叙他所经历的事件,创作了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94]的作品。[268]《短歌行·对酒当歌》诗意图(2张)曹操诗歌内容丰富,除了记述时事以外,还写他本人的政治理想。在《度关山》中,他描述一个法治国家的理想:“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赏罚清明,各遵秩序。吏不失职,民不奢侈,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在《对酒》中则描绘了一个“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的太平图景,表现了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怀抱。曹操起于微末,最终平定群雄,奠基魏业,其所经历中的感慨都如实地记录在他的诗歌中。《苦寒行》记叙的是建安十一年(206年)北征高干之事,诗歌记叙在冰雪交加中艰苦行军的景况,作者却能站在战士们的立场,体察思念家乡的痛苦情绪。《短歌行·对酒当歌》可能写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诗人有感于时光飞逝,来日无多,而个人的抱负却迟迟不能实现,因而深切盼望贤人能够帮助自己,早日完成统一的大业。[268]将破碎的河山重新整合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曹操常常会慨叹人寿不永,这种忧惧其实是与他要完成志业的抱负相关。曹操写了不少的游仙诗,如《气出唱》《精列》等,这不能简单地看作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祈望长生的想法与他要统一天下的英雄怀抱有关。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生活态度非常实际,并非虚妄求仙的人。在更多的地方,曹操表现出非常现实的、重视个人主观作用的态度,《步出夏门行》是曹操这种态度的代表作品。诗人认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寿短长并不全由于天命,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他很积极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68]曹操的诗风,以钟嵘所评最为确切,确是古直悲凉,这与他的身世、地位、怀抱都有关系。唐代诗人元稹说:“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冤哀存离之作,尤极于古。”汉末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感发着曹操,所谓“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268]散文曹操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鲁迅曾说他是改造文章的宗师,是指他对汉代文体风格所做的突破。比如诏令这种文体,风格应以典雅庄重为主,但曹操的一些诏令却洒脱而无顾忌,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如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直陈自己不能放弃权力的各种理由,言词恺切,锋芒毕露,却又坦诚而真率。他从自己初愿做一郡守说起,因了种种不同的历史契机,而不断修改自己的志愿,最后他于强敌中崛起,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等各种割据势力,“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他说这时“人臣之望已极,意望已过矣”,虽有掩饰的成分,但却很真诚。说到平定天下的功勋,他并不讳饰,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确是实情,并非自大之言。又说到现在还不能放弃权力,以博谦退之美名,因为“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种清醒的认识、处实的态度和坦白的言辞,使得文章具有一种率真之气,生动、新鲜而富有个性的锋芒。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情质相符,是曹操诗歌和文章共同的特征。[268]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亦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272]文学影响他倡导并开创的建安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建安文学建立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标准。”建安风骨”是后代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的形式主义诗风,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一切都与曹操的贡献有关。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独亲自赋诗撰文,而且能够尊重文人并保护文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文人保持着比较好的友谊,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268]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藏书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281]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207]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书法曹操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颇高,从书法资料上看,第一,曹操能于隶书、楷书,精于章草;第二,其书法风格雄峻浑健。[280]《唐人书评》称:“(曹)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崔)瑗子(崔)??、弘农张芝、(张)芝弟(张)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南朝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其《书品》中,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称其“隶墨雄瞻”。唐张怀?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将其章草作品评为妙品。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亦颇有影响力。[280]据史料记载,他常与书法家钟繇、梁鹄、邯郸淳等人切磋书艺。他尤其喜爱品味梁鹄的字,还曾将专用的五灵丹拿给因向韦诞借读蔡邕《笔法》遭拒而呕血的钟繇。[95]他对书法的重视和提倡,促进了后来曹魏书坛的发展。故而在三国中,以曹魏的书法成就为高。[280]据说为曹操所题的“衮雪”二字曹操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曹操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96]宗教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魏政权的建立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第107章 107[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