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23]),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西晋王朝奠基人。[116][117118]
司马懿出身世族,初被辟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掾,屡转至丞相主簿。孙权遣使劝曹操代汉自立,司马懿亦从之。227年,司马懿率军速抵新城,破城斩孟达。231年,蜀丞相诸葛亮出祁山攻魏,明帝以司马懿为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主持战事。234年,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无功而退,司马懿以功迁太尉。238年,司马懿率步骑四万大破公孙渊。次年,受魏明帝遗诏,与曹爽一起辅齐王芳,加封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太傅。251年,王凌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懿将其迅速平定,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从此奠定。后拜相国,封安平郡公,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宣文,葬于洛阳首阳山。
司马懿辅佐了魏国四代君主,见证了曹氏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为稳定曹魏政权做出了贡献,也为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n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2]。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祖父司马?y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3]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4]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5]
司马懿少年时和胡昭关系很好,周生欲杀害司马懿。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6]
征召入仕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yuàn](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7]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8]而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9]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10]
奇策善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11]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114],司马懿跟从曹操南征孙权,大破孙权。大军回军之后,孙权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上啊!”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12]
司马懿画像(7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当时司马懿每次参与谋划,都有奇策,所以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shuò]并称“四友”。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13]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八月,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14]。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1516]因汉献帝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17]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藏窜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如今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18]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128]),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梓宫回到邺城。[19]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20]
辅政平乱
黄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124]),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21]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22]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吴,临江观兵。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力辞不受,曹丕说:“朕夜以继日处理国家大事,没有须臾片刻的休息时间。如今册封你不是加以优荣,而是要你为我分忧。”[23]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再次大兴舟师伐吴,命司马懿留守许都,对内镇抚百姓,对外为大军提供军资。临行,曹丕下诏给司马懿说:“我担心后勤和朝内之事,所以将这些大事委托给你。曹参虽多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才更为重要。如今你留守后方,使我无西顾之忧,这可行吗!”之后曹丕由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回师京都,又下诏对司马懿说:“我向东用兵孙权,你该总理京都洛阳的事情;我在洛阳,你则应当总理东征孙权的战事。”[24]于是又命司马懿留镇许昌。[25]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曹?彼担骸霸谡饫锏娜?恢爻迹?欢ú灰?骋伤?恰!辈?奔次唬?姆馑韭碥参?柩艉睢K锶ǖ弥?何牡廴ナ篮螅?诎嗽鲁霰?ノ骸C?罡痂?⒄虐员?至铰方?ハ逖簦?鬃月示??ソ?目ぃㄖ问?粝兀?唇裎浜菏谢期槲髂希?K韭碥不魍肆怂锶ǎ?只靼苤罡痂??⒄渡闭虐裕?妒浊в嗉丁J??拢?韭碥采?捂羝锝???26]
擒斩孟达
主词条:新城之战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泵?韭碥沧ぴ?鸪牵?佣骄!⒃ザ?葜罹?隆J窠?洗锝滴菏保?捍?渖鹾瘢?韭碥踩衔??孕星闱桑?豢尚湃巍5??辈惶??蚊?洗锪煨鲁牵ń窈?笔》肯兀┨?亍2茇?篮螅?洗锸С瑁?褙┫嘀罡鹆良窗抵杏胫?ㄐ牛?寄迸盐骸V罡鹆量炙?孕蟹锤次蕹#?氪偎?倥眩??盒颂?厣暌呛退?忻?埽?闩晒?5缴暌谴φ┙担?幸庑孤镀涫隆C洗镂糯诵孤叮?急嘎砩掀鸨??27]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孟达得信大喜,但是犹豫不决。[28]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应当趁他没有决定而及时平定他。”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29]
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我想要举事,而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何其神速也!”[30]上庸城(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31]
起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叛贼以严苛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待他们,那就会自然安乐”。[32]
曹?庇治仕?狻⑹穸几锰址ィ?Ω孟却雍未ψ攀郑克韭碥不卮鹚担骸拔夤?衔?颐潜北?幌肮咚?剑??圆鸥疑⒕佣?亍V灰?ゴ虻芯??欢ㄒ?笞〉芯?难屎矶?不魉?堑男脑啵??目凇⒍?鼐褪俏饩?男暮怼H绻?诼缴弦跃?ゴ蛲畛牵?蛩锶ǖ谋?矶?拢?伤??ハ蛳目冢?似湫槎?髦??欢?艽笃莆饩?!辈?倍运?目捶ㄉ钜晕?唬?俅蚊?韭碥餐捅?鸪潜刚健?33]八月,大司马曹休不依计划,迳下皖城深入敌境接应诈降的吴将周鲂,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曹休病死。[34]
关陇抗蜀
主词条:诸葛亮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阴平(今甘肃省文县)二郡。[35]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本龆ㄐ耸Ψナ瘛I?韭碥踩未蠼??⒓哟蠖级健⒓倩祁幔?氪笏韭聿苷嬉黄鸱ナ瘛0嗽拢?好鞯勖?苷媛手髁τ沙ぐ踩胱游绻龋?蠼??培A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36]
诸葛亮北伐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曹?迸伤韭碥参髯こぐ卜烙?窬?K韭碥擦舨拷?殃住⒋髁曷?000人守?,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进军?麋。[37]后来,双方爆发了卤城之战。
此次战役的结果,不同的史书有不同记载。在《晋书·宣帝纪》中,司马懿大胜蜀军;[3839]但在《汉晋春秋》中,诸葛亮力挫魏军。[40]另外,在《三国志·张?传》中,没有司马懿督张?,也没有写出张?追击的原因,“诏?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右膝,薨。”;而在《魏略》中则记载是司马懿不听张?的劝阻,强行命令张?追击,“宣王(司马懿)使?追之,?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髀。”[41]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尚不能下定论。
青龙元年(233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懿派遣胡遵等追讨并破降。[42]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tì]都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侧。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43]
对阵五丈原
主词条:五丈原之战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县(今陕西省宝鸡市),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遂渡渭水背水扎营。[44]
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去占领北原,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震慑我朝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司马懿认为如此,让郭淮屯兵北原。[45]不久,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郭淮则认为,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的目标是阳遂。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城中早有防备,诸葛亮没能成功。[46]五月,十万吴军攻魏,配合蜀军作战,被满宠所拒。七月,魏明帝曹?甭时?渍鳎?饩?繁?H撼既衔?韭碥舱?乖谖鞅吆椭罡鹆林乇?灾牛?导菘晌餍页ぐ玻?好鞯墼蛩担骸八锶ù缶?丫?坊兀?罡鹆凉戮?拊?⒛殉善?颍?蠼??韭碥沧阋缘值玻?颐挥惺裁从锹橇恕!敝罡鹆炼??牡缆肥茏栌谒韭碥玻?游妓?敖??钟泄?醋璧玻?谑且凭?ト〈笊⒐亍⒙こ堑鹊兀?厥??ニ韭碥病
与司马懿对阵的诸葛亮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服装,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曹?辈恍恚?⑴晒泅嶂?夹僚?pí]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司马懿不会出战了。”[47]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48]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49]
青龙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魏明帝未准,作罢。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派牛金迎击,斩蜀军千余人。武都氐王苻双和强端率领其属下六千余人来降。[50]
平定辽东
主词条:魏灭燕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占据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魏明帝震怒,派荆州刺史??鸺蟪鋈斡闹荽淌罚?绷伤?笳牵??鸺蟛焕??埂??鸺筇址ナ茏瑁?构?镌ǜ?拥靡狻
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42]公孙渊遣使南通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51]
司马懿出兵辽东
景初二年(238年)当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52]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深为贤弟感到担忧啊。”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
第113章 1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