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文治[2/2页]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天已经黑了,城门紧闭。
      如今的北京城,依旧还不是不夜城。没办法,对于京城来说,政治压倒一切,稳定是唯一,宵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所幸崇文门码头一向繁荣,别的不多就是客栈多,大大小小上百家客栈挂着灯笼,将整个码头映照的如同白日。
      酒肆饭馆则是通宵营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打着灯笼做生意,街头巷尾尽是,千奇百怪的吆喝不绝于耳。
      这时候,夜市的繁华震惊了这位传教士。
      南怀仁再也感慨不出来了。
      这一路上让他感叹的太多。
      逮至天明,几人才入了城。
      这时候,南怀仁这才见识到了北京圣母大教堂,富丽堂皇,更甚于台湾,但刘靖却称之为天主北堂。
      问其缘由,刘靖笑道:“在北京还有一个南堂呢!”
      南怀仁哑然,然后见到了天主教大明教区的大主教,卫匡国。
      只见他穿着一身长袍,头上戴着方巾,手中拎着一把纸扇,若不是西人面孔,怕是比身旁的刘靖还要像汉人。
      “谢天谢地,您终于来了。”
      卫匡国说着一嘴纯正的北京话,脸上满是惊喜:“圣座给了咱们什么答复?”
      “上帝保佑,希望这是一个好消息。”
      南怀仁苦笑连连:“抱歉——”
      说罢,他叫出来了教皇开出的谕令。
      此言一出,卫匡国的脸色顿时变成了猪肝色。
      “难道耶稣会上下没有劝说吗?”
      “劝说了,但枢机大主教们都不赞同。”
      “圣座难道不知道我们在东方传教的辛苦?迄今为止,汤若望主教还不见踪影,难得要尽毁吗?”
      卫匡国蹙眉,一股怒火怎么也止不住。
      “多明我会和方各济会都不赞同,他们认为我们自在妥协,抛弃了主的正确道路。”
      “胡说,这是传教事业必不可少的过程。”卫匡国愤怒道:“只要在努努力,只要大明皇帝改信,整个东方,上亿的人口都将成为主的信徒。”
      “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
      到了这时,卫匡国哪里不明白,在东方的传教事业,将会因为这则法令而停滞,甚至是毁于一旦。
      但没办,这是整个罗马的决定。
      虽然耶稣会的势力很大,但却无法颠覆教皇的决定,除非自己中也出个教皇。
      但这是困难重重的。
      翌日,灰心的卫匡国,带着南怀仁,求见皇帝陛下。
      朱谊汐这时候也没闲着,罢手道:“让他们先等等。”
      此时,皇帝陛下正在接见太医院的医正。
      早在十来年前,皇帝就命人编撰了一本《绍武医书》,就如同后世的赤脚医生手册一样,上面记述着大量的常规病症,以及解决方法。
      可以说,通过这本书可以解决90%的常见病,对于百姓们来说实在是大大的有利。
      不像是本草纲目,极其笨重,根本就起不到普及的效果,只能是珍藏。
      随后,皇帝还下令所有的县城,都设医馆,专门负责免费诊治百姓,但却不负责抓药。
      养一个医生,对普通的县衙来说负担并不大,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极大的善政。
      “陛下,绍武医书迄今为止,已经刊印了八十万份,每个县城都有,每个大书肆也会有——”
      医正感慨道:“天下的大夫,也因此多了不知凡几。”
      “这是善政,百姓们感激涕零,恨不得亲自来京城叩谢皇恩。”
      “好了,不要再吹捧了。”
      朱谊汐摇摇头,随口道:“我只是想让你告诉我,整个顺天府有多少医馆。”
      “这……”
      “那整个京城有多少?”
      “微臣惭愧——”
      “民间医师难得,光靠印书有什么用,光靠那些官方医馆又有什么用?”
      皇帝颇为气恼,但却摆手道:“下去吧。”
      “是。”
      他当然知晓,自己都是无缘无故牵连人。
      作为太医,他哪里管的了地方的大夫,哪里能知晓此事。
      培养中医,实在话太难了。
      这些年来,虽然鼓励太医们带学徒,但成材率实在不高,一年也不过几十人,对庞大的人口来说,根本不济于事。
      “不行啊,若是继续下去,绍武医书只会出现在后世的书本中了,根本效果不大,对我的文治影响也不大。”
      至于修史,那是常规操作,根本就无法挂到皇帝的头上。
      垃圾一样的元史,重新编撰,但也不过是五十来万字,重不到百斤,二十来册。
      总耗费差不多要了三十万块银圆。
      至于《前明史》,修了十几年了,还在继续。
      即使人员增加了一倍,达到了百人之巨,但三百年王朝,留下的史书资料浩如烟海,如果真的要编撰成良史,还真得要二三十年。
      同样,《前明史》也算不得他头上,这是文臣们的功劳。
      皇帝文治武功,还得是编书,编一本类似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那样的类目集。
      说实在的,这样的书籍,朱谊汐不屑为之。
      除了能够彰显文治,消耗钱财,对普通人来说根本就毫无用处,因为他们根本就用不到。
      对于朝廷来说,它甚至是一个负担。
      例如,朱谊汐为了保存永乐大典,生怕遇到火灾,这几年又找人誊抄了十来份,动用了上千人,耗费几十万块钱,可谓是劳心劳力。
      毕竟不多备份几份,要是真是一场火的话,那就完犊子了。
      所以,文治并不能用华而不实的东西来欺骗自己,而是要真真切切的利国利民。
      朱谊汐忽然灵光一闪,想起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东西——康熙字典。
      如今康熙已经不会出现了,这样的字典自然太可惜。
      而他,造一本《绍武字典》,那就不水到渠成了吗?
      想到这,朱皇帝越发的精神起来。
      伴随儒童启蒙的字典要是造出来,那可真的是流芳千古了。
      不过,字典都出来了,拼音也应该不远。
      普及识字率嘛,多好的事。
      “陛下,卫神父求见。”
      “来得正好,来的正是时候啊!”
      朱谊汐大喜,拼音这件事怎么会少得了传教士呢?

第十六章文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