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谁想,这个孙子竟然自己跑来跟他请教起邸报内容。
      等等,朱二为什么要跟他请教邸报上写的东西?
      朱老太爷脑子稍稍降了些温,想看看这个孙子到底有何目的。是借口亲近?还是真心请教?
      “孙儿有一点不明,我看连续三次邸报都提到了修建老天坛一事,这次更有明确诏令,要集天下有能之士共建天坛。可我记得在八年前,陛下就有明诏,说是修建老天坛耗资巨大,为免劳民伤财,只在宫中新建一个简易天坛就好,而且是宫中内务府出资修建。怎么时隔八年,又有人提出要修建原来的老天坛?”
      朱老太爷听完朱二问题,心中轻叹。这个次孙的政治嗅觉可真的比长孙好多了,邸报上那么多重大事情,朱二却一眼就找出了看似不关键其实最关键的一件事。
      年轻、幼稚、不懂事,都没什么,这些都可以用经验去弥补。
      如果朱二肯听话,朱老太爷不介意手把手教导这个孙子,把他好好培养起来。嗯,如果他肯甘心辅佐长孙安澜,那就更好了。
      不过朱老太爷也知道这个可能性很低,他现在只求把这个次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牢牢捆在朱家的战车上就好。
      朱老太爷掠了掠今日刚刚修剪过的长须,慢条斯理地说道:“你自己怎么看?”
      朱二坐在下首,略略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天坛存在,无非是为祈福告天。时隔多年,重提此事,还通过众臣和陛下允许,只能说明一件事,我大夏各地天灾频发,朝廷已经解无可解,只能求神拜佛。”
      “咳!”朱老太爷端起茶盏。
      朱二没再继续说刻薄的话,转口道:“修建老天坛本身就需要一笔巨资,可朝廷为什么宁愿用这笔钱修整一个建筑物,也不愿去赋济灾民?是有佞幸谗言?还是……天坛真的有什么必要作用?”
      朱二沉思,手指在邸报上的“集天下有能之士”几字上划过。
      朱老太爷放下茶盏,提了另一件事:“你回来已经有半月多,想必已经注意到京城再没有半个乞儿流民一事,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朱二从沉思中拔出,他不知朱老太爷问他这件事是何用意,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道:“不妥。”
      “为何不妥?”
      “如今乞儿、流民等全部被集中到北城外,那里已经形成一个畸形村落,听说里面一片混乱,坑蒙拐骗杀恶乱,每日都有不下五人以上的死人被抬出。等天气再寒冷一些,下雪后说不定死者还要增加。如今是冬日,尸体还不至于立刻腐烂发臭,但等天气炎热起来,如果那里的人口不能妥善安排,恐怕死者冤魂累积,致使邪毒四散,病疫蔓延。”
      “你只看到不妥,却没有看到京城的变化吗?”
      “京城确实变得干净整洁,但浓疮的根由仍在,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
      “那如果是你,你要怎么做?如何把京城变得像现在一样干净,又能减少恶民犯罪,还能妥善处理那些乞儿、流民等。”
      朱二这次沉思的时间更长。
      朱老太爷耐心好,慢慢品着茶,偶尔瞄一眼次孙的右手,也不催他。
      “如果是我,先安排逃荒到京城的灾民,后处理京城无所事事的人。”
      “如何安排,如何处理?”
      朱二刚想回答,却见朱老太爷神思散漫,显然不是真心想要听他说出答案,便顿了顿,说道:“孙儿还需仔细思考,容孙儿过两日再给您答案。”
      “嗯,这便做一个题,你十日内写好交给老夫。”
      “是,谢祖父大人指点。”
      朱二正要就邸报内容再请教一事,就听朱老太爷像是随口一说一样提到:“你可知驱赶乞儿、流民,清理京城街面一事由谁提出?”
      “京城府尹?”朱二猜测。
      朱老太爷摇头,抬起手指了指东边,“是静宁公主,当圣最宠爱的一个女儿,比太子还要受重视。她某次向陛下提出,我泱泱大国,京城是脸面,可出门一看竟乞儿遍地,实在有损国统。陛下深觉有理,就让京城府尹负责解决此事。”
      朱二还是弄不明白朱老太爷向他说这件事的原因,只颔首表示知道。
      朱老太爷看向次孙,加重语气道:“静宁公主很受宠,如今年方十四,传闻皇后殿下正在为她物色驸马爷。”
      朱二终于懂了,他的亲祖父竟然想让他尚公主?

第18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