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东市。
长安周报店铺前,围满了大量百姓。
他们争先恐后的购买报纸,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
报纸内容,有大唐时政、长安时事、雍州时政、坊间花边轶事、最新粮价等新闻。
此刻,一名刚刚买到报纸的读书人,大致浏览了一遍。
在他身后,有人好奇道:“张郎君,你念过书,给我们讲讲长安最近有何要事啊!”
张弘文一边看报,一边说道:“本期报纸内容较多。
第一,万年县顾郡公擢升为雍州长史、侯君集擢升为兵部尚书、李靖擢升为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擢升为特进。
第二,新任雍州长史顾郡公,要在长安建立城市执法局、城市消防局、城市卫生局、交通执法局等27个行政机构。
第三,长安城家家户户都要安装电话、电话线、电视、有线电视线。
第四,朝廷拨款,在大唐各州的官道,修建高速公路。
第五,升平坊重建完毕,长安百姓闲暇时,可以去乐游原观景。
第六,曲江坊重建完毕,成立长安电视台。
第七,宣阳坊重建完毕,原先的万年县廨,变更为雍州时政大楼和27座单独办公大楼。光德坊的雍州刺史府、长安县廨,也会全部搬迁至宣阳坊。
第八,宣阳坊招收上千名识字官吏,进入各机构办公。一旦聘用即可入仕,官职变更为从九品下、从九品上、正九品下、正九品上。
第九,通过聘用的官吏,由顾郡公发放俸禄。从九品官员,每年可得30石栗米、15贯600钱俸禄、200亩职田、杂役两人、每年绢、布若干。”
听到这里。
在场百姓顿时一片哗然。
朝廷官员变迁,跟他们无关。
但是顾郡公对外招收上千名识字官吏,给了他们一个入仕的机会!
要知道,大唐对官吏的要求极其严格。
通过明算科科举、明字科科举,明法科科举,也不过是从九品下的官职。
可现在,只要通过顾郡公的考核,竟然能直接入仕?
这时,张弘文开口道:“武德年间,太上皇为了笼络人心,封了几十个郡王爵位。国公、郡公、县公、县伯等爵位,更是有如过江之鲫。
广封官爵,造成了十羊九牧的现象。
为此,朝廷不得不增加百姓租税,维持岁入。
彼时的大唐,社稷立于废丘之上,国无兼年之积,民无青黄之粮。
贞观元年,陛下将2000余名京官,裁减为643人。
此次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使得大唐奠定了盛世之基。
今时今日,顾郡公自己出俸,招收上千名官吏,是天下读书人入仕最好的机会。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未来尔等只能通过科举方能入仕!”
闻言,在场众人纷纷点头。
顾郡公自己给上千名官吏出俸禄,不会造成百姓租税增加,不会影响江山社稷。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士排第一。
顾郡公给上千人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自然会好好把握。
《长安周报》发行后。
整个长安城,乃至雍州的百姓,全都知道顾郡公招生上千名官吏之事。
雍州读书人彻底为之轰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们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宝贵的机会。
一时间,无数读书人前往宣阳坊,参观官吏考核!
……
宣阳坊,行政大楼。
张弘文按照报纸上写的时间,前来考核。
他刚一进入大楼,就被人引领进会议厅。
会议厅人数很多,全都是参加考核的读书人。
台上站着一位考官。
他正是顾尘的堂弟,顾延君!
顾延君看向众人,开口道:“诸位,想要加入顾郡公手下的27家行政机构,必须通过考核。
考核的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是一张试卷,满分100分,80分以上即为合格。
通过笔试者,方有面试的机会。
尔等可曾明白?”
闻言,在场众人纷纷点头。
接着,顾延君也不多说,径直给众人发放笔墨纸砚和试卷。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钢笔、中性笔、圆珠笔。
但习惯毛笔的读书人,还是喜欢传统的笔墨纸砚。
本次考试,时间为两个时辰,考场有监考官巡视。
人群里,张弘文拿到试卷后一展平生所学,开始认真答题。
笔试的题目,基本都是选择题。
第一题: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张弘文看到题目后,稍稍思索,就有了答案。
府兵制源于西魏,由隋朝沿袭,故而排除a、b两项。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就已实行,所以排除d。
很简单,正确答案是c!
……
第二题: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最终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张弘文看到题目后,瞬间有了答案。
前三项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利益有损,但并非直接损害。
按军功授爵制度,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这一题,答案选d!
&nbs
第41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