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口叫好的是李世民。因为昨日李恪落水,李世民爱子心切,放心不下。所以今日再次前往杨妃宫中,探望李恪。
听杨妃说,李恪病刚好,就去弘文馆上课去了。想到儿子如此好学上进,李世民也是老怀甚慰。
并且李世民也想趁此机会,看看李恪的学业如何。随即决定前往弘文馆,恰巧就在门口看到了李恪吟诗的一幕。
听到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禁叫了一声好。
众人听到外面有人叫好,一齐看向门外,原来是皇上驾到。众人赶紧下拜行礼,李世民吩咐众人,免礼平身。
“虞卿,你是诗文大家,你来品评一下,恪儿刚才吟诵的这首诗如何?要是不好,恪儿和程处默一并受罚,朕绝不偏袒。”
李世民笑着问虞世南,看来,李世民对李恪吟诵的这首诗,很是满意。
虞世南回答道:“恕老臣直言,刚才殿下的这首诗,气势雄浑,刚建有力。尤其是诗中描写的虽是边关征战之景,却能用工整的格律来完成,尤其难能可贵。除了第一联之外,其余三联皆对仗工整,且每一句的用词也颇为讲究
“老臣从未想到,作诗还可以如此雄壮奔放。六朝以来,诗坛多是纤丽绮靡,而殿下这首诗完全可开诗坛新风。假以时日,必是诗坛圣手,老臣敢保证,大唐诗坛从今日便要广开新风了。老臣为陛下贺。”
虞世南激动的对李世民回答道,他对李恪的评价很高,刚才对着李恪目瞪口呆,完全是被因为这首诗所折服了。
“哈哈哈,虞卿过誉了,不过小孩子家信口胡诌而已,实不敢当诗坛圣手的美名”。李世民哈哈大笑,看来恪儿这小子还不错嘛。
李恪也没想到杨炯的这首《从军行》居然得到了虞世南如此高的评价,他更想不到李世民在外面也听到了这首诗。
李世民接着又对李恪问道:“恪儿,父皇问你,这首诗果真是你所作,没有假借旁人之手?你为何想到作这首诗呢?”
看来老爹不相信是自己所作啊,也难怪,在李世民眼里,一个小孩子能作出如此豪迈的诗句,实在是匪夷所思。
“回禀父皇,这首诗的确是儿臣所作,昨日儿臣失足落水,今日来到弘文馆,方才得知虞世南吩咐的课业,这首诗的确是儿臣急中生智,作出来的”。
李世民心里想:这小子说的不错,昨天他没来上课,不可能知道虞世南布置的课业。
李恪接着说道:“至于如何想到作这首诗,儿臣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父皇”。
“父皇何以扫平天下,又何以结束隋末乱世,建立我大唐基业?”
“朕跟随太上皇太原起兵,靠着一众手下谋臣猛将,忠心效命,遂取天下。”李世民回答道。
“不错,父皇。但在儿臣看来,我大唐能取天下,靠得是天下民心。民心所向,方能克敌制胜。”
“我大唐能取得天下,除了父皇与皇爷爷英明神武,众位大臣忠心效力之外,靠得是我大唐的每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们默默无闻,却勇于拼杀,
第三章:得民心者得天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