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琅琊已经有了不少武将,文臣一个没有,可谓根基浅薄。诸葛玄虽然稳定了琅琊全境,但是时日较短,发展不足一年。供养近三万兵力还是靠两年的积累和陶谦资助,若要开战还需发展一年才行。海盐已经有了成效,和糜竺展开了生意往来,规模虽小,也算有了好的开始。
      秋收结束也该好好发展琅琊治下了,主要是修缮民房,分配田地。夏种以来,民房基本差不多了,也不用官府出钱,分配好住所,各自修缮,只要有饭吃,自然有力气干活。修好了都是自己住,哪有官府出钱的道理,主要安排里长亭长组织分配,该帮忙的帮忙,该跑腿的跑腿。年轻不干活自然没地方住,自己找旧房凑合。老弱病残由子孙负责,没有子孙的,里长亭长就可以安排人帮忙。老弱不会太多,乱世人活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流民也不是什么人都收,单身青壮最好,家有壮丁次之。其余的就施粥解决了,虽然不收,也没赶走,在乱世算得上大仁大义了。像这种老弱都是乡里的熟人,或者有点威望的,乡亲们愿意帮衬,官府自然没意见。这种孤儿也不再少数,吃百家饭很常见,没有熟人就不行了。诸葛斌只收留了1000人。其他的只要不犯法,也不会管。一般来说如果社会稳定,能跑能跳的少年,很难饿死。主要就怕生病和地痞流氓,欺男霸女的恶霸。集体安置的流民暂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乱世初建的时候找事就是找死。劳役兵勇都缺人。维护治安是乱世政务最基本的职责,军队也不是只会打仗。
      分配田地也很简单,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百姓都是佣户。有多少力,得多少田,生老病死按需分配,很公平。土地买卖才是地主阶级的摇篮。但是不能禁止,禁止了土地买卖,如果家里出现变故,也掐断了百姓的活路。土地算是最后一条退路,如果不能东山再起,就进入恶性循环。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破而后立,改朝换代一段时间都能进入盛世也是这个道理,地主阶级少,民富自然国强。
      之后就是修城练兵两件大事了,太史慈训练的第一批5000军士也差不多了,诸县驻兵一万,泰山臧霸5000,莒县本部5000,两万五千兵力。太史慈驻守诸县为琅琊西北门户,暂时不变。第一批训练的5000步兵由魏延带领吴敦为副将,奔赴泰山郡梁甫,呼应臧霸。5000屯田兵由陈到训练,伊礼为辅,在莒县郊区选址建寨。诸葛斌继续招募3000新兵亲自训练,管亥为副将。调集劳役民夫随魏延修缮城池,目前曹操在东郡修整,东郡稳定之后也该到冬季了,自然不会动兵。东郡距离泰山郡有济北国,东平国所阻。不用担心,北方有平原刘备,袁绍没也过不来。也不用担心,只要安心练兵就行了。
      琅琊看起来兵多将广,实际上装备很差,只有臧霸3500士兵有皮甲长枪,1000刀盾兵,500弓手,还算精良。这还是统一调配的,其余各均全都是长枪兵。包括臧霸所有军士一律锥头枪,资源匮乏,也没有办法。虽然有300多战马,但是诸葛斌没打算装备骑兵,主要是穷。为数不多的马匹留着传递消息就行了,对于以步克骑诸葛斌了如指掌。再说,现在的敌人也没有大规模骑兵。现在最主要的是甲胄,盾牌,弓箭和近身武器。
      甲胄是最消耗资源的,弓箭最费时。简易盾牌,最简单了,有足够的人手就可以。诸葛斌打算制作圆盾,灵活方便,以杨木为主。弓箭打算制作长弓,以榆木为主,材料也不缺。不过木材需要风干,费点时间,年前完成也不成问题。近身武器刀剑最好,但是消

第12章 备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