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日本正处于与中国一样将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关头。1851年中国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极大关注。在1860年以前,列强虽未公开武装干涉,但也不断派军舰到南京窥探,多次进行武装威胁、挑衅,并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小刀会和红巾军起义。地大物博的中国是西方列强向远东侵略的主要目标,他们宁可暂时收缩别处的力量也不能丢中国。尤其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胜利发展以及向上海的进军,更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并通过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屈服,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西方侵略者的公开武装干涉遭到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和沉重打击。这一切便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西方列强,迫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日本的侵略,并改变对日政策。英国驻日公使阿尔柯克在给本国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对日本的纲领必须慎重行事,这就是说我们在中国已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中吃过苦头……这一切必须铭记在心。”阿尔柯克还认识到:“具有亚洲人血统的任何国民和民族,不经过顽强的反抗,决不会向欧洲人屈服。”他看到日本潜伏着人民革命的危机,因此他希望日本的变革,“不靠外面和下面的难于抗拒的压力来推行,而经由上至下的渗透过程,慢慢地达于大众。”故而英国后来采取了支持日本维新派的政策。
1870年,明治政府正式宣布全国陆军统一采取法国式的体制,海军统一采取英国式体制,从而结束了日本以前各藩各取所需军制繁乱的局面。陆军取法法国样式的决策是由于维新志士们一开始认为法国的陆军世界第一,但是不久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却失败了,于是,1878年日本政府又把陆军体制由法国式改为模仿德国式。1872年,为了“强兵”天皇撤销兵部省,设置了海军省和陆军省。1878年底仿照德国的体制把陆军省的参谋局扩大为参谋本部,其地位与太政官(类似宰相)平行,可以直接上奏天皇,下达军令。于是,军令权脱离政府,军令结构凌驾于政府之上,逐渐形成:“统帅权独立”的军国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3年5月,建立了海军军令部,与参谋本部并列,并公布大战时大本营条例。
日本近代军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改进了军事教育和军事动员。为此,日本政府颁布了《军人敕令》,建立了相关的机构――教育总监,宣扬所谓的新武士道,确立了所谓的军人精神。与军事教育相对应的是战争动员,“总动员”是一个现代概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实行了全国总动员,而此时的中国不知全国总动员为何物。
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科技上几乎同时迈开了步子,究竟是节衣缩食的明治天皇能最先跑到终点,还是急于修铁路好大喜功的同治皇帝先到达终点线呢。战争只有一个胜利者,战争没有亚军。现在,大清帝国和日本的战争比赛已经开跑。
第五十六章 清日赛跑(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