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 朱祁钰:不,不是安儿是大明希望,是整个大明孩童都是
次日清晨,中军帐外的号角刚过三声,满朝文武已按品级列立。帐帘被侍卫掀开时,朱祁钰身着常服步入,未及龙椅,目光先扫过阶下——昨日帐中那番“抱安儿论民生”的议论,想来已随着晨风,悄悄传到了百官耳中。
“陛下万岁!”山呼之声刚落,朱祁钰却抬手虚按,语气比往日更显平和:“免礼。今日朝会,先不急着议‘文武相济的章程,朕倒想先问问诸位,昨日帐中,朕抱安儿一事,你们听了,心里是何想法?”
话音刚落,阶下便起了些微骚动。左都御史周瑄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亲民爱幼,乃万民之福。安儿虽为民间幼童,却得陛下亲抱,足见陛下视百姓子女如己出,此乃大明之幸!”他话毕,不少文臣纷纷附和,言语间多是“帝王仁心”“圣德广布”之类的赞词。
朱祁钰却微微摇头,目光扫过众人:“周卿此言,只说对了一半。朕抱安儿,确是爱重孩童,可若说‘视百姓子女如己出便够了,倒显得朕眼界窄了。”他顿了顿,抬手指向帐外晨光里奔跑的几个兵卒之子——那是随营家眷的孩子,此刻正追着飘落的杨花笑闹,声音清脆得能穿透帐幕。
“诸位请看,”朱祁钰的声音随目光飘远,“帐外那几个娃娃,和安儿有何不同?都是大明的孩童,都生在这片山河里,都该有机会看遍江山、安稳长大。昨日朕说‘安儿是大明之望,夜里倒想明白了——不是安儿一人,是整个大明的孩童,都是咱大明的希望!”
这话一出,阶下瞬间静了。先前附和周瑄的文臣们面露错愕,连郭登、石亨这般武将,也忍不住抬头望向帝王,眼中满是诧异——昨日帐中,陛下明明对着安儿说“大明的希望在你这般小娃娃的笑声里”,今日怎的又改了口?
苏和站在文官列尾,却忽的抚掌轻笑:“陛下此言,才是真懂了‘江山根基啊!”他缓步出列,目光扫过百官:“昨日陛下抱安儿,臣说宋明兴衰在‘近与‘远;今日陛下说‘所有孩童皆是希望,却是把这‘近,从一人一户,拉到了天下万民。赵匡胤当年若能懂,何至于让百姓子弟流离失所,让大宋根基渐空?”
朱祁钰点头,接过苏和的话头,语气渐渐沉了些:“苏卿说得对。朕昨夜翻着前朝卷宗,看到宣德年间,江南有农户因灾荒卖儿鬻女,有孩童饿死在官道旁;正统年间,北方边地的娃娃,十岁就要帮着父母守寨,连识文断字的机会都没有。那些孩子,不也是大明的孩童?他们若活不安稳、长不康健,朕即便抱再多‘安儿,又怎能说‘大明有希望?”
他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阶下官员们的神色渐渐变了。户部尚书金濂脸色微沉,出列躬身:“陛下所言极是。近年虽无大灾,可地方上仍有贫户子弟无钱启蒙,边地孩童更是少见典籍。臣失职,请陛下降罪!”
“罪不在你一人。”朱祁钰抬手免了他的罪,语气缓和下来,“朕今日说这些,不是要追责,是要让满朝文武都明白——治世不是守着龙椅、看着奏折就够了,是要让每个州县的娃娃都有饭吃、有书读,让每个百姓的孩子都能笑着长大。安儿是幸运的,能在营中得朕一抱;可天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安儿,他们在田间、在街巷、在边寨,等着朝廷给他们一个安稳的未来。”
说着,他示意内侍呈上一叠奏折,放在案上:“这是昨日夜里,朕让翰林院拟的‘养蒙策草稿。其一,凡大明境内贫户子弟,七岁以上者,皆可入地方义学,学费由州县府库承担,笔墨纸砚由国子监统一拨付;其二,边地州县设‘戍边子弟学堂,请退役老兵教武艺,请落第秀才教诗文,让边地娃娃既能保家,也能知礼;其三,每三年派御史巡查地方,核查义学办学情况,若有官员克扣经费、怠慢学子,严惩不贷!”
内侍将奏折一一分发给百官,众人翻看时,帐内渐渐起了低低的赞叹声。兵部尚书于谦看着“戍边子弟学堂”的条目,眼中发亮,出列拱手:“陛下此策,既顾了民生,又强了边地!边地孩童知诗文、懂武艺,日后既能为农为商,也能从军守边,实乃长远之计!”
“于卿所言,正是朕的心思。”朱祁钰笑道,“朕要的不是一个‘安儿的欢笑,是天下孩童的欢笑;不是一处地方的安稳,是整个大明的安稳。当年赵匡胤怕武将夺权,把边地防务弄得一团糟,让边地百姓苦不堪言;朕今日要做的,就是让边地的娃娃能安稳读书,让他们知道,朝廷记挂着他们,大明的山河,需要他们日后一同守护。”
阶下的年轻官员们听得热血沸腾,一
第802章 朱祁钰:不,不是安儿是大明希望,是整个大明孩童都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