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期间暂停所有户外作业,让工人到休息室待命。重点检查料场和仓库的排水系统,尤其是预定堆放钢材的区域,必须铺上三层防潮垫,盖上加厚防水布——要是这批好不容易调来的钢材被雨水泡了生锈,咱们谁也没法跟支援物资的厂家、更没法跟盯着进度的老百姓交代!”
与此同时,重建指挥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得知钢材短缺可能耽误工期的消息,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们坐不住了。李大妈在“堤坝监督群”里发了条语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孩子们别急,咱村里有开货车跑运输的后生,让他们去帮忙!多个人多辆车,总能想出办法!”
半小时后,村口突然驶来三辆贴着红底黑字“志愿运输”字条的货车,车斗里还装着村民们自发凑的雨衣和防滑链。开车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领头的是赵大叔的儿子赵磊,晒得黝黑的脸上沾着雨水,跳下车时差点滑倒:“陈工,我爸说高速封了,咱们走省道,绕点路但能避开积水路段!我跟我发小换着开,钢材交给我们,保证按时送到!”
陈立看着眼前这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去年溃坝时,正是这些年轻人冒着齐腰深的洪水,帮着转移老人和物资。他用力拍了拍赵磊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T恤传过去:“兄弟,路上一定小心,保持对讲机畅通,遇到积水路段千万别硬闯,安全第一。”
雨越下越大,雨刷器在货车挡风玻璃上疯狂摆动,也赶不走密集的雨帘。三辆货车在蜿蜒的省道上缓慢前行,赵磊打开远光灯,盯着前方被雨水淹没的路面,方向盘打得小心翼翼——他们比谁都清楚,车上拉的不是普通的钢材,是乡亲们对新堤坝的期盼,是无数个日夜攒下的安全感,容不得半点闪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傍晚六点,当第一辆载着钢材的货车碾过工地门口的积水,缓缓驶进施工现场时,陈立看了眼手表:比原定时间晚了一小时,但总算赶上了当天的施工节点。工人们欢呼着从休息室涌出来,披着雨衣围上去。老李忽然指着货车车厢笑了:“你们看,钢材上面盖了两层防水布,边角还用绳子扎得严严实实,乡亲们比咱们还细心!”
雨渐渐停了,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橘红色的晚霞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湿漉漉的钢材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李大妈带着监督小组的老人们撑着伞赶来,看见钢材表面的水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欣慰地笑了,皱纹里还沾着没擦净的泥点:“我就说嘛,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啥困难过不去?”
陈立望着远处正在吊装钢材的塔吊,吊臂在晚霞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忽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钢材危机像一场考验——考验的不仅是工程的韧性,更是人心的凝聚力。当政府部门的统筹、施工方的坚守、老百姓的支援紧紧连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工地上的灯光陆续亮起,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星辰。高强度钢材在焊枪的火花中被牢牢固定在坝体骨架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像一根根坚固的筋骨,融入新堤坝的血肉里。而那些在危机中奔忙的身影,无论是戴安全帽的工人,还是戴红袖标的村民,或是穿着雨衣的志愿者,都成了这场重建行动中最动人的注脚——比起冰冷的钢筋水泥,人心的团结,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超级材料”,比任何钢材都更坚韧,更可靠。
喜欢。
第371章 钢材危机爆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