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5章 领导视察慰问[2/2页]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凯少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扭的签名,有的是钢笔写的,有的像用树枝蘸着墨汁划的,忽然抬头问:“那位用军功章换水泥的老军人来了吗?”
     在临时搭建的蓝色休息棚里,92岁的陈建国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趴在折叠桌上整理捐赠名单。红纸黑字的名单已经记满三张,他的手指有些发颤,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听到棚外传来的动静抬头时,李建明已经走到他面前,微微弯腰握住那双布满老年斑、指关节肿大的手。老人胸前的军功章擦得锃亮,几枚勋章并排别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上,在透过棚顶缝隙漏下的阳光下闪着沉静的光:“我老头子没啥本事了,就这点荣誉还能派上用场。”他抬起下巴,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忙碌的工地,声音忽然洪亮起来:“当年我们扛着锄头修水渠,饿了啃窝头,渴了喝河水;现在孩子们开着机器建堤坝,有吃有喝还有遮阳棚,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老百姓做事的心啊!”
     视察车缓缓停在新修的排水闸前,水利厅厅长连忙从包里抽出一卷图纸,在车盖上铺开:“李书记您看,这里原本设计的是混凝土护坡,但考虑到下游的湿地生态,我们改成了植草砖结构,砖缝里种的狗牙根草能固堤,雨水还能顺着草根渗下去涵养水源。”李建明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刚铺上的草皮,嫩绿的草叶上还挂着水珠:“重建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得往前看。既要让现在的老百姓住得安心,也要给子孙后代留片绿地。”他忽然抬头,目光扫过围过来的工人和志愿者,提高了声音:“我听说有位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发现了三处隐患点?立了大功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群中,戴着黑框眼镜的大二学生林小羽红着脸往前挪了两步,手里还攥着无人机遥控器的挂绳:“是我……当时飞无人机拍施工进度,发现导流渠拐角处的土层颜色比别处深,像是浸了水,就赶紧告诉了技术组。后来检测出果然是渗水前兆。”李建明笑着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脑子活,敢想敢干,还懂技术,这就是咱们重建的底气!”他转身对随行的记者们说:“把这些故事多讲讲,让全省人民都知道,咱们的堤坝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堆起来的,是老百姓一颗一颗热乎的心堆起来的。”
     暮色渐浓时,李建明执意要在工地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吃晚饭。长条木桌上摆着搪瓷碗,碗里的红烧肉冒着热气,肥瘦相间的肉块裹着浓稠的酱汁,旁边还有绿油油的炒青菜和飘着油花的紫菜蛋汤。老张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嘴里,肥油顺着嘴角往下淌,听着李建明挨个问大家的住宿暖不暖、工资结得及不及时,忽然觉得那些在泥水里泡着的日夜,那些累得倒头就睡的疲惫,好像也没那么苦了。窗外,不知是谁起了个头,有人低声哼起了《歌唱祖国》的调子,渐渐的,更多声音加入进来,从稀疏到整齐,混着晚风掠过新修的堤坝,飘向远处灯火闪烁的村庄——那点点灯火里,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用汗水守护的人间烟火。
     离开时,直升机的探照灯划破深蓝的夜空。李建明坐在舷窗边,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工地,那里的施工灯像一片星星落在地上。他想起陈建国老人说的“为老百姓做事”,忽然觉得那些在工地上踩过的泥浆、握过的粗糙手掌,还有无数个昼夜闪烁的施工灯,都是这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就像眼前正在修建的堤坝,挡住的是汹涌的洪水,护住的,是千万个家庭的安稳睡眠,是孩子们晨起上学的笑脸,是烟火气里藏着的希望。
    喜欢。
  

第375章 领导视察慰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