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的轰鸣声混着雨后泥土的气息漫过堤坝工地,那声音算不上悦耳,却带着一股破土重生的力量,和着潮湿空气里的青草味、水泥味,在旷野上交织成独特的交响。镜头从泥泞的施工路面缓缓上移,坑洼里还积着昨夜的雨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碎片,最终定格在“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红色横幅上——横幅边角被风雨扯得有些卷边,却依旧在烈日下红得耀眼,这是省台记者陈薇今天拍摄的第 23 个镜头。她握着话筒蹲在沙袋堆旁,指节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发白,视线落在镜头里那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年轻施工员小李身上。小李正徒手搬开一块卡在排水口的木板,泥浆顺着袖口灌进胶鞋,在脚踝处积成浑浊的漩涡,他却浑然不觉,只抬头冲镜头露出个憨厚的笑,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没来得及擦去的泥点。
“这些天我们记录了太多这样的瞬间。”陈薇对着镜头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些许沙哑,那是连日来在烈日下采访留下的痕迹。她的风衣下摆还沾着今早抢救物资时蹭到的水泥粉,像落了层薄薄的霜,“从老军人用军功章换水泥的义举,到中学生把零花钱塞进捐赠箱的小手,这场重建早已不是一群人的战斗。”她转身指向远处,戴红袖章的志愿者正领着一队小学生给工人送绿豆汤,孩子们的脸颊被晒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举着“叔叔阿姨辛苦了”的手写纸板在烈日下跑得气喘吁吁,纸板边缘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字迹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
网络上,堤坝重建中的凡人微光的话题热度已破亿,相关讨论像潮水般在各个平台蔓延。昨夜刚更新的短视频里,老军人颤巍巍捧出军功章的画面下,那枚泛着铜绿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着沉静的光,热评第一是位网友的留言:“爷爷说这勋章是保家卫国的荣耀,现在换成水泥,是换一种方式守护我们啊。”这条留言下,有上万网友点了赞同。陈薇团队捕捉到的细节总能精准戳中人心——退休焊工王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焊接时,布满老茧的手裹着纱布,那是前几日操作时被烫伤的,却依然精准地握住焊枪,蓝色的火焰在他手边跳跃,映着他专注的侧脸;医护志愿者小周蹲在地上给工人处理伤口,发梢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急救包上,晕开一片深色的印子,她却顾不上擦,只盯着工人脚踝的擦伤处,小心翼翼地涂抹碘伏。
“陈记,省水利专家来了!”助理的喊声打断了陈薇的思绪,带着几分雀跃。镜头迅速转向戴着草帽的水利工程师张明,他刚从坝体那边走过来
第374章 媒体持续关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