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4章 媒体持续关注[2/2页]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凯少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裤腿沾满了黄泥。他蹲在新浇筑的坝体旁,手指轻轻划过混凝土表面,像是在抚摸一件珍贵的器物:“看到这些裂缝了吗?这不是质量问题,是昨夜暴雨后热胀冷缩形成的,我们正在调整养护方案,增加洒水频率,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张明抬头时,镜片上还凝着一层水汽,那是刚从湿热的坝体旁起身沾上的,“但老百姓担心啊,所以我们得把专业的事讲明白——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新型加固材料,它的抗渗性比传统材料强多少,怎么确保汛期前完工,这些都得让大家心里有数。”
     直播间里,实时弹幕滚动得飞快:“专家接地气!听懂了听懂了”“原来水泥养护要这么多讲究,涨知识了”。陈薇注意到,随着重建进入攻坚期,媒体报道早已从单纯的感动叙事,转向更硬核的技术科普和进度追踪。就像此刻,张明正在讲解新型加固材料的配比,弹幕里既有好奇的提问,也有建筑从业者的专业讨论。她收到过无数私信,有外地网友询问正规的捐赠渠道,生怕遇上骗子;有建筑系学生发来自己画的加固方案,附带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甚至有海外华人留言说“看着家乡人拧成一股绳,突然觉得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字里行间满是牵挂。
     夕阳把堤坝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沉默的巨蟒守护着这片土地。陈薇蹲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整理素材,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镜头扫过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那是她用了多年的本子,封面已经磨得起了毛边,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细节:“6月15日,物资调配组凌晨三点抢通运输路,组长老赵的眼镜在搬物资时被撞碎,愣是摸黑指挥到天亮;6月17日,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测绘塌方区域,操控杆被雨水打湿,他们裹着塑料袋坚持完成了数据采集;6月20日,老党员突击队在渗水点连续奋战八小时,队长老李的腰伤犯了,就跪在泥里填沙袋……”每一条记录旁,都画着小小的五角星,那是她给自己的记号,标记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时刻。
     窗外,施工灯次第亮起,像一串从地上延伸到天边的星星,把夜空照得通明。远处传来装载机启动的轰鸣,厚重而有力,与近处工人的吆喝声、机器的运作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属于重建工地的昼夜,白日里有烈日下的挥汗如雨,黑夜里有灯光下的持续奋战,也是千万人共同书写的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为家园努力的平凡人。陈薇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素材保存键,明天,又将是充满力量的一天。
    喜欢。
  

第374章 媒体持续关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