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堤坝竣工后的第一个周末,秋阳正好,透过政府大院会议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然而室内的热度却远胜窗外,“后重建时代”规划会正开得热火朝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未散的疲惫,却更燃着不息的斗志。投影仪的光束在白色幕布上铺开,新的水利蓝图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现有巍峨堤坝的基础上,上游将圈定一片广袤的生态涵养区,计划引种本地草木,涵养水源、稳固水土,让江水流经此处便多几分温顺;下游则要建设数座智慧水文监测站,传感器将实时捕捉水位、流速、水质的细微变化,数据通过云端汇总分析,为防汛抗旱提供精准预判;而沿岸的每个村庄,都将标配一间防灾应急仓库,从救生衣、应急灯到压缩饼干、急救药品,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清晰的疏散路线图。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堤坝立起来了,更要让这份安全感扎下根去。”分管水利的李副市长站起身,手指在图纸上重重敲了敲,声音沉稳而有力,“老军人他们用行动教会我们,真正的‘安澜,从来不只是堤坝的高度和厚度,更是让老百姓夜里能睡安稳觉,心里对未来有实实在在的底气。所以,要把重建时那股拧成一股绳的劲儿留住,变成长效机制,让守护家园的信念代代传下去。”
     与此同时,在老军人居住的幸福里社区,小广场上锣鼓喧天,“银发志愿者协会”的红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揭牌仪式刚过,十几位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便戴上了崭新的红袖章,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沿着堤坝开始了第一次巡逻。他们中,有曾参与过堤坝建设的老工人,有教书育人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有和老军人一样的退休干部。看到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在岸边追逐嬉闹,头发花白的张阿姨连忙上前,笑着从布包里掏出几本手绘的安全手册递过去:“孩子们,水边玩可得当心呐,这手册上画着避险的法子,回去跟爸妈一起学学。”遇到一群特地来参观堤坝的外地游客,曾在工地上搬过砖的王大爷主动当起了讲解员,他指着护坡上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眼里闪着自豪的光:“你们看这块,是中建三局的小王搬的,那孩子才二十出头,手上磨出的水泡比鸡蛋还大,挑破了抹点药膏接着干,硬是没喊过一声累!”
     城市另一端的高校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参与过堤坝重建的大学生们自发组成了“青年治水团”,几张实验台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从工地上采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岩石切片,还有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他们穿着白大褂,或围在一起讨论数据,或对着显微镜仔细观察,日夜钻研如何通过改良材料配比、优化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堤坝的抗震防洪等级。团长林小羽是个文静的姑娘,此刻她正专注地看着显微镜下的土壤颗粒结构,眉头微蹙,忽然想起在工地上跟着老师傅学打桩的日子——毒辣的太阳晒得皮肤生疼,泥浆溅得满身都是,老师傅握着她的手教她辨认桩锤的落点,粗糙的手掌传递过来的不仅是力量,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以前总觉得课本上的‘民生工程四个字太抽象,像飘在天上的云。”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直到亲手摸过沾满泥浆的安全帽,听着住在临时安置点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一个新家,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第380章 新起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