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减料记录的供应商,哪怕报价比别家低三成,采购部也绝不多看一眼,负责人说:“宁肯多花点钱,也不能让‘定时炸弹进工地。”
民众的反应最是滚烫,带着股子朴素的认真。城西的退休教师王大爷,以前总在公园遛鸟,这阵子却组织了支“银发监督队”,十来个老头老太太,每人胳膊上戴着红袖章,上面绣着“质量监督”四个字,每天准时到工地外围转悠。他们确实看不懂复杂的施工图纸,可土办法多得是:兜里揣着块小磁铁,走到墙体边就往墙上贴,看磁铁能不能吸住,以此检查里面是否真埋了钢筋;下雨天更不闲着,蹲在在建楼房的墙角下看,要是墙根往外渗水,立马掏出手机拍下来,往街道办的群里发。有次他们转到大华小区的工地,发现三楼阳台的栏杆轻轻一推就晃,栏杆底座的螺丝都没拧紧,几个老人当场就拦着施工队不让干活,拍照发到网上,当天就把开发商逼来了,低着头认错,第二天就带着人返工重建,连栏杆都换了加厚的。
网络上更热闹,我家房子安全吗的话题没两天就冲上了热搜榜首,后面跟着个“爆”字。评论区里炸开了锅,有人晒出装修时凿开的墙体照片——里面压根没按规定放钢筋,全是碎砖和水泥块糊弄的“豆腐渣”;有人扒出十年前那栋烂尾楼背后的腐败链条,把当年经手的负责人名字都列了出来;最让人揪心的是个短视频,拍的是某新建教学楼的台阶,才被学生踩了三个月,边缘就裂了缝,有家长用手一抠,水泥渣簌簌往下掉。视频下面,家长们都炸了,举着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围堵教育局,要求彻查施工方,重新检测整栋楼的质量,“孩子在里面上课,我们哪敢放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教育界的改变倒是润物无声,却扎实得很。某建筑院校的毕业设计展上,往年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建筑”模型不见了——什么悬在空中的咖啡厅、长得像蝴蝶的图书馆,连个影子都没留。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带着裂缝的混凝土样本,有的是因为钢筋配比不够裂的,有的是因为养护不到位裂的,旁边还摆着检测仪器。学生们把林江案里的钢筋送检数据做成了立体模型,红色的曲线标着不合格的数值,旁边贴着手写的标语:“少画一张效果图,多测三次抗压强度。”
系主任在课上没讲理论,直接放了段建筑坍塌事故的纪录片。画面里的残垣断壁、被埋在瓦砾里的生活用品,让底下的00后们都敛了笑,安安静静地看着,偌大的教室连翻书声都没有。片子放完,老教授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你们别觉得‘标准是冷冰冰的数字,你们设计的、建的,不是冰冷的建筑,是无数家庭的避风港。人要在里面吃饭、睡觉、过日子,孩子要在里面长大。”他顿了顿,声音沉了沉:“林江告诉我们,守住标准,就是守住人命。”
这场反思像场及时雨,淅淅沥沥下着,洗刷着各行各业的浮躁。当某工地的工人发现混凝土配比不对,主动打电话给质检站举报时;当家长委员会拿着申请书找到教育局,要求参与学校建设的全程监督时;当建筑系的学生把“安全”二字刻在绘图板左上角,画图纸时先核对标准时,林江站在新地标的工地上,看着工人师傅们戴着安全帽,拿着检测仪认真检查钢筋,突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那个用钢筋和良知浇筑的新秩序,正一点点,慢慢成型呢。
喜欢。
第397章 社会反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