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34;或有矿物开采,污水排放。34;
四位助手面面相觑,似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超出了单纯的自然现象。
34;怪不得关中虽地广人稀,却粮食不丰。34;魏般恍然大悟,他虽年轻,却学识渊博,
34;不止于此。34;李明衍摇头,看着测量结果,眉头越皱越紧,34;这泾水含沙量比我预计的还要高。按我对关中地质的了解,不应该有如此高的浑浊度。34;
邓起问道:34;莫非有异常原因?34;
李明衍点头:34;我怀疑这泥沙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为加剧的结果。上游可能有不当的开垦或采矿活动。34;
34;如此说来,这便不仅是治水问题,还牵涉到治政了。34;孙章低声感叹,34;水官初来乍到,恐怕不宜贸然指责当地官员疏于管理。34;
李明衍微微一笑:34;老孙所言极是。我们先把水情摸清,再谋后策。34;
正当一行人准备离开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和人声喧哗。转头望去,只见一支衣着华贵的队伍向这边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两位中年男子,一个身着紫袍,头戴高冠,气度不凡;另一个则穿着儒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34;那是...赵易和客卿入秦的邹衍!34;魏般低声惊呼。
李明衍心中一凛,赵易在蜀地的手段,让他心中警铃大作。
34;李水官!别来无恙啊!34;赵易率先翻身下马,大步迎来,脸上堆满笑容,34;蜀地都江堰一战功成,造福一方,实乃我秦国之福!34;
李明衍不卑不亢地回礼:34;多谢御史秉公上奏,明衍跟随李郡守,总算不负王命。34;
赵易接过话头:34;水官有所不知,我现在已调任典客,近日正迎邹老先生客卿入秦。34;
34;李水官,初次相识,果然见面更胜闻名!34;邹衍也下马相迎,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34;老朽邹衍,研读五行德运之法,果然大秦水德将盛,今日果然在蜀中显灵,令人钦佩。34;
赵易又凑近身子,低声笑着说“先生得李郡守大力举荐,大王对水官将来定有重用,不日将召见先生,先生可做好治理泾水之策。”
34;上官盛情,在下感激不尽。34;李明衍谦虚地回应,34;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担心难以胜任泾水治理重任。34;
邹衍捋须微笑:34;先生何必自谦?都江堰之功,天下皆知。更何况,泾水与岷江相比,不过小巫见大巫。以先生之才,定能手到擒来。34;
赵易也附和道:34;正是此理!秦王已经下令,调集五千役夫听候先生调遣。所需材料和工具,皆由关中六县共同提供。如此规格,乃是前所未有啊!34;
李明衍听出这番话中的弦外之音——秦王对他寄予厚望,此次治水绝非小事,背后必有更大的政治考量。他心中警惕,面上不显,只是谦逊地表示感谢。
34;对了,李先生方才在做什么?34;赵易突然注意到李明衍手中的测量装置,好奇地问道。
34;不过是测量水质罢了。34;李明衍轻描淡写地回答,不想透露太多。
邹衍却眼光如炬:34;先生这测量之器,倒是奇特。看上去似是能测水中杂质多寡?34;
李明衍暗叹邹衍的敏锐,点头承认:34;确是如此。这泾水浑浊异常,我怀疑上游可能有异常情况。34;
34;异常?34;赵易闻言,脸色微变,34;先生何出此言?34;
李明衍指向泾水:34;以关中地形和季节来看,泾水含沙量过高,非自然形成,恐有人为因素。34;
邹衍和赵易对视一眼,随后邹衍沉吟道:34;先生慧眼如炬。确实,近年来韩国在上游开采矿石,导致泥沙入河,使得泾水浑浊加剧。34;
34;韩国?34;李明衍有些意外,34;韩国与秦国世代为敌,其地位于东方,怎会在泾水上游开矿?34;
赵易解释道:34;泾水上游虽属秦地,但边境处有一块飞地,乃是先秦时代割让给韩国的。韩人在那里开采矿石,借口是古老的条约赋予了他们采矿权。34;
34;秦王早有意收回此地,但碍于六国之约,暂时无法出兵。34;邹衍补充道,34;所以才想通过治水,解决泾水浑浊问题,一来造福关中百姓,二来向韩国施压。34;
李明衍听罢,若有所思。看来这次治水任务背后,牵涉到秦韩两国的领土争端和政治博弈。自己被调来关中,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治水才能,更是被卷入了这场国与国之间的暗流涌动。
34;我明白了。34;他点点头,34;既然秦王信任,在下必当尽力而为。不过,治水之前,我需要亲自前往上游考察,了解实际情况。34;
34;这...34;赵易有些迟疑,34;上游接近韩国领地,极为危险。韩人对秦国人极为敌视,先生若贸然前往,恐有不测。34;
李明衍坚持道:34;不亲眼所见,如何制定治水方案?上官若担忧安全,可派军士随行保护。34;
邹衍似乎对李明衍的态度很欣赏,点头道:34;李先生心系治水,不畏艰险,令人钦佩。三日后我愿陪先生前往上游,如何?34;
李明衍欣然应允。
赵易见状,也不再反对:34;那就这么定了。今日天色已晚,我已在城中准备好住处,请先生随我们一同入城歇息。明日朝见秦王后,再详议治水之策。34;
喜欢。
第11章 泾渭争浊清(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