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5章 眉山:诗书传家,风骨入味——东坡故里的江南雅章[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离开内江的温柔甜水,我沿沱江支流向北,进入一座“读书可以代耕、诗意可以当饭”的城市——眉山。
     如果说内江是一碗慢熬的糖水,那么眉山,就是那抹点在汤盅之上的东坡红——不烈,却雅;不俗,却浓。
     这是苏东坡的故乡,是三苏之地,是“家教”“诗书”“君子”“美食”的交汇点,也是川西文化地理脊线上的一块温润石板。它不靠规模,而靠气质;不靠喧哗,而靠气场。
     我翻开《》地图,在岷江中游、川西平原东侧落下红点,写下:
     “第145站:眉山。她不是在告诉你‘我是谁,
     而是反问你‘你是否还记得该如何做人。”
     一、三苏祠:家风不老,书香犹在
     我第一站去了三苏祠。
     这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如今已是眉山最重要的文化圣地。
     庭院不大,竹影斜斜,字画盈墙,石碑沉默。一座牌坊上刻着八个大字:“读书正业,忠孝传家。”导览员说,这是东坡先生少年时期抄写万遍的句子。
     我站在苏东坡的青铜像前,他神态温润,目光微抬,仿佛在说:“此身不系名与利,愿你也能随风行远。”
     我走进祠堂深处,翻看刻于石上的家训与诗文。苏洵教子以礼,苏轼劝世以宽,苏辙持己以稳。
     我写下:
     “三苏之所以伟大,不因文章光芒四射,
     而因他们把做人这件事,写在了骨头上。”
     二、苏东坡精神:一个人的气质,撑起一座城
     离开三苏祠,我走入东坡区街头,处处可见苏东坡的雕像、浮雕、画像、文引。
     在市图书馆墙上,我看见他那句名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旁边涂鸦墙上一行醒目的字则是:“最难风雨故人来。”
     我在一处书店读到他写的诗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脑海忽然闪现他在黄州种菜,在海南讲学,在密州写词,在乌台诗案中几度起伏……他一生经历仕途坎坷,却未曾沉溺怨愤,反而用豁达回应苍生。
     我写下:
     “眉山教养出的不是一个文学天才,而是一个精神原型。
     苏东坡,不是历史的陈迹,是人格的范本。
     他不只是眉山人的荣耀,更是中国人该有的底气。”
     三、东坡味道:一块肉如何煮出风骨与温度
     第三天,我在眉州东坡宴

第145章 眉山:诗书传家,风骨入味——东坡故里的江南雅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