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顿时鸦雀无声,官员们面面相觑,皆默不作声,在这个时候前去传旨,恐怕会立即被砍头祭旗,因此无人敢冒这个险。
     不料,一个声音响起道:“臣愿前往九江传旨!”
     众官员四处一看,只见缩在后排的监察御史黄澍站了出来,领了此命令,众人纷纷称赞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实乃国之栋梁。
     黄澍低着头,却是面色阴沉,他可不是挺身而出为朝廷效力的,而是马士英等人,因为其同窗为东林党,连他一起收拾,都快将其逼上绝路了。
     听到朝中的议论,黄澍认为机会来了,只要出了南京,见到左良玉之后,便透露南京城内的虚实,说服左良玉延缓增援南京。
     他知道左良玉看马士英不顺眼,趁着清军攻打南京之时,怂恿左军捡得渔翁之利,然后趁机杀进南京,将其一网打尽。
     于是,黄澍被封为监军御史、湖广巡按,前往九江向左良玉部传达朝廷的旨意,黄澍领命之后便匆匆而去。
     礼部侍郎顾锡畴上前道:“可先派遣使者渡江与清廷议和,必要时可以效仿古法,与清廷进行和亲纳贡,以保两国交好呀!”
     话音刚落,殿中顿时又议论纷纷,朝中的清流们顿时对其进行怒骂,刘宗周上前道:“臣弹劾礼部侍郎顾锡畴,辱没国体,辱没皇家威仪之罪!”
     一时间顾锡畴被口水淹没,其它人纷纷附和道:“我大明开国以来何曾有过和亲之举?卑鄙小人,论罪当诛!”
     其实顾锡畴倒真是一番好意,纵观史册,乃至盛唐贞观之时,大唐还与外族和亲议和呢,如今形势危急,不是不可一试。
     朱由崧本来眼前一亮,但看到群臣的反应,便不再吭声,令人将顾锡畴给拖了下去,以免影响诸公议事。
     其实现在南堂的形式,要比历史上好一些,最起码不缺银子,京营也整编了出来,且弘光登基仅仅四个月,还有些人未对其失望透顶。
     原本历史上,清军兵临城下之时,朝廷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清廷优待士绅,保留职务的消息也早就传到了南京。
     且看着弘光帝昏庸无比,有亡国之相,满朝大臣和勋贵纷纷对其失望透顶,几乎全部都做了投降的打算。
     当时就等着清军前来把弘光帝交出去直接投降,朱由崧不是傻子,看了出了这一点,所以才连夜秘密逃出南京。
     这个时空之中,南京京营在朱聿键的整编下,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且还有朱慈烺从京城弄来的银子,不少人还没灰心,有抵抗的勇气。
     这时朱由崧也觉得马士英有些不靠谱,史可法才是可靠之人,便任命史可法总督京营,总揽南京城的防御任务。
     魏国公徐弘基为提督,忻城伯赵之龙协助统御南京城防,全城进入戒严状态,同时朱由崧还留了一手,准备派人秘密和清军和谈。
     (没关注作者的,点个关注呗,欢迎提意见,求催更和评论呀!)
    喜欢。
  

第265章 南堂对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