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9 月 28 日 8 时 37 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光影。长桌中央摊开着一份《密码箱 37 项指标测试汇总表》,红色水笔在 “达标” 栏画了 36 个勾,唯独 “密钥设置步骤” 一栏标注着 “待优化(8→7 步)”;旁边堆着 19 份测试报告,从 7 月 18 日的整机初装到 9 月 22 日的联合国环境模拟,每份报告的封皮都盖着 “测试合格” 的蓝色印章。
老周(机械负责人)坐在桌首,指尖摩挲着汇总表边缘,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 ——37 项指标是近三个月测试的全部成果,差一步就完美;小王(测试员)蹲在角落整理数据记录仪,屏幕上 “密钥设置错误率 0.7%” 的数字刺眼,这是唯一没达标的隐性指标;小张(电子工程师)抱着密钥模块的设计图纸,铅笔在 “双重校验” 环节画了圈,纠结着该保留哪部分安全流程;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墙上的进度表前,用红粉笔圈出 “10 月 5 日整改完、10 月 8 日外交部验收” 的节点,粉笔灰落在肩头浑然不觉。
“36 项达标,就差这最后一步 —— 密钥设置 8 步,外交人员在纽约紧急情况下容易记错,必须减到 7 步,但安全不能丢。” 老周的声音打破会议室的安静,他把汇总表推到小张面前,“今天就一个目标:拆步骤、保安全、定整改,10 月 5 日前必须搞定,不能耽误外交部验收。” 小张展开图纸,小王打开测试数据,一场围绕 “最后一项指标达标” 的攻坚,在翻动纸张的沙沙声中开始了。
一、37 项指标的全面汇总与分类梳理(1971 年 9 月 25 日 27 日)
1971 年 9 月 25 日起,团队的核心任务是 “把近三个月的测试数据拧成一股绳”—— 从 7 月 18 日的首次称重到 9 月 22 日的联合国环境模拟,37 项指标涵盖环境适配、防撬抗扰、重量续航、操作便捷性四大类,只有系统汇总才能看清 “已达标什么、还缺什么”,避免遗漏关键问题。汇总过程中,团队经历 “指标分类→数据核验→问题定位”,每一步都透着 “对成果负责” 的严谨,老宋的心理从 “多轮测试后的疲惫” 转为 “接近完美的期待”,为 9 月 28 日的整改会议筑牢基础。
37 项指标的 “分类与达标情况”。团队按 “实战需求优先级” 将指标分为四类:①环境适配类(7 项):17℃低温运行、40℃+95% RH 防潮、19 个温湿度循环稳定等,7 项全达标,其中 “175 兆赫干扰切换≤0.19 秒” 还超预期(实测 0.170.18 秒);②防撬抗扰类(12 项):19mm 撬棍 50kg 抗压力、1.9 米跌落不自毁、千次循环齿轮磨损≤0.01mm 等,12 项全达标,防撬性能仅下降 5%(在允许范围);③重量续航类(8 项):整机重量 3.63.7kg、加密模块续航≥25 小时、蓄电池放电误差≤1% 等,8 项全达标,续航还延长至 27 小时(超目标 2 小时);④操作便捷性类(10 项):应急解锁≤19 秒、密码输入响应≤0.7 秒、密钥设置步骤≤7 步等,9 项达标,仅 “密钥设置步骤(8 步)” 未达标(目标 7 步)。“分类后能清晰看到,硬性能全过,就差操作便捷性的最后一步。” 老周在分类表上标注重点,小王补充:“我们还统计了‘超标项,有 19 项指标超预期,比如防撬抗压力 50kg(目标 47.5kg)、续航 27 小时(目标 25 小时),这些是安全冗余。”
数据的 “交叉核验与真实性确认”。为避免汇总数据失真,团队对 37 项指标逐一复核:①环境类:调取温湿度循环箱的原始记录,17℃时齿轮阻力 8.1N?m(≤8.7N?m),40℃+95% RH 时模块功耗 90mA(≤97mA),与之前报告一致;②防撬类:复查千次循环的磨损数据,齿轮啮合面磨损 0.01mm(≤0.015mm),19mm 撬棍测试变形 0.97mm(≤1mm),无偏差;③重量续航类:用校准后的弹簧秤复称 19 台样品,重量均在 3.6053.69kg 之间,蓄电池续航测试复现 27.2 小时(误差≤1%);④操作类:复现密钥设置流程 190 次,平均步骤 8 步,错误率 0.7%(目标错误率≤0.5%),确认为唯一未达标项。“数据不能只看表面,比如密钥设置错误率 0.7%,看似接近目标,但模拟纽约紧张场景时,错误率会升至 1.9%,必须优化。” 小张调出场景测试数据,老宋点头:“汇总不是简单勾叉,要看到隐性风险,这步优化必须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未达标项的 “深度定位”。团队拆解 “密钥设置 8 步” 的问题根源:①原步骤:“输入初始密码(1)→验证指纹(2)→输入动态码(3)→校验密钥(4)→确认权限(5)→输入操作码(6)→校验网络(7)→完成设置(8)”,其中 “校验网络(7)” 在外交离线场景中冗余(纽约会议期间多为离线操作),“确认权限(5)” 与 “输入操作码(6)” 存在流程重叠(权限确认后需手动输入操作码,可合并);②错误点分析:190 次测试中,47% 的错误集中在步骤 56(记混顺序),23% 的错误在步骤 7(离线时无网络,反复重试),核心问题是 “冗余步骤 + 流程重叠”;③安全边界:若直接删除 2 步,可能丢失 “权限确认” 的安全校验,需在简化中保留核心防护(如双人密钥输入)。“问题不是步骤多,是冗余步骤拖慢了操作、增加了错误率。” 老周在步骤流程图上划掉 “校验网络”,“这步在纽约用不上,删了不影响安全。”
二、密钥设置步骤的整改论证与方案确定(1971 年 9 月 28 日 9 时 13 时)
9 时,整改论证会正式开始 —— 小张提出 3 套简化方案,老周重点评估安全冗余,小王测试每套方案的错误率,核心是 “在 8→7 步的前提下,保留所有核心安全校验,同时降低操作难度”。论证过程中,团队经历 “方案提出→安全评估→错误率测试→方案选定”,人物心理从 “担心简化丢安全” 转为 “方案可行的踏实”,最终确定兼顾便捷与安全的整改路径。
三套整改方案的 “提出与初步筛选”。小张基于步骤拆解,提出 3 种简化思路:①方案一:删除 “校验网络(7)”,保留其余 7 步,安全流程不变;②方案二:合并 “确认权限(5)” 与 “输入操作码(6)”,权限确认后自动填充后 3 位操作码(需手动输入前 3 位),删除 “校验网络(7)”,共 7 步;③方案三:删除 “验证指纹(2)”,合并 “校验密钥(4)” 与 “确认权限(5)”,共 7 步,但丢失生物识别安全层。“方案三绝对不行,指纹验证是防冒用的关键,删了安全风险太大。” 老周首先否定方案三,小王补充:“方案一虽然安全,但步骤还是多,错误率可能降不下来 —— 之前测试 8 步错误率 0.7%,删 1 步最多降到 0.5%,刚好达标,但外交人员还是觉得繁琐。” 初步筛选后,只剩方案二进入深入评估。
方案二的 “安全冗余评估”。团队从三方面验证方案二的安全性:①核心校验保留:“输入初始密码(1)→验证指纹(2)→输入动态码(3)→校验密钥(4)→确认权限 + 输入操作码(5)→完成设置(6)”(实际 7 步,编号调整),保留 “密码 + 指纹 + 动态码 + 密钥” 四重核心防护,删除的 “校验网络” 属离线冗余环节,合并的 “权限 + 操作码” 通过 “自动填充后 3 位” 减少输入,未丢失安全逻辑;②抗破解测试:用 175 兆赫干扰 + 暴力破解工具测试,方案二的抗破解时间仍为 73.5 小时(与原 8 步一致),无下降;③双人密钥验证:保留 “校验密钥(4)” 环节的双人输入要求(需两名外交人员分别输入半组密钥),这是防止单人泄密的关键,未简化。“安全没丢!合并步骤只是减少输入,不是删减防护。” 小张兴奋地展示抗破解测试数据,老周松了口气:“之前担心合并后权限确认不严谨,现在看自动填充的是固定后 3 位,前 3 位还得手动输,既方便又安全。”
方案二的 “错误率验证”。小王按方案二模拟密钥设置 190 次,记录错误率:①熟悉阶段(前 60 次):错误率 0.6%(主要是不适应合并步骤);②熟练阶段(61130 次):错误率降至 0.4%(≤0.5%,达标);③紧张场景模拟(131190 次,模拟纽约紧急情况):错误率 0.5%,无一次因步骤混淆导致设置失败。“比预期的好!之前 8 步紧张场景错误率 1.9%,现在 7 步只有 0.5%,外交人员肯定能适应。” 小王把测试数据拍在桌上,老宋补充:“我们还找了 3 名驻外外交人员试操作,最快 19 秒完成设置,最慢 27 秒,都反馈‘7 步记起来更顺。” 方案二最终确定为正式整改方案,老周在汇总表上改注 “10 月 5 日完成整改(8→7 步)”。
三、整改方案的落地实施与效果验证(1971 年 9 月 29 日 10 月 5 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9 月 29 日起,团队按方案二启动整改 —— 核心是 “修改密钥模块的程序逻辑、调整操作界面、批量测试验证”,从软件到硬件同步优化,确保每台设备的密钥设置都能从 8 步减至 7 步,且安全性能不下降。整改过程中,团队经历 “程序修改→硬件适配→批量验证”,人物心理从 “方案确定的踏实” 转为 “批量落地的谨慎”,确保整改效果覆盖所有设备。
密钥模块的 “程序逻辑修改”。小张带领电子组修改模块固件:①删除 “网络校验” 子程序,节省内存空间 19KB(可用于提升加密速率);②编写 “权限 操作码合并” 子程序,当外交人员完成 “确认权限” 后,模块自动调用预存的后 3 位操作码(加密存储,防止篡改),仅需手动输入前 3 位;③优化错误提示逻辑,若前 3 位输入错误,立即显示 “操作码前 3 位错误”,避免整步重试。“程序改好了!我们测试了 19 次,合并步骤响应时间 0.17&
第908章 测试总结与整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