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齿轮转得再急,生活的担子压得再沉,我笔尖的星火也从未熄灭。
那些被会议切割成碎片的午后,被报表浸得发涨的深夜,只要指尖触到键盘的温度,或是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响起,所有的喧嚣便会自动退潮。
闲来无事时,写作是最妥帖的陪伴。
它像一把细密的筛子,帮我过滤掉日子里的浮躁与碎屑 —— 白天和客户争执时没说清的逻辑,地铁里一闪而过的念头,甚至是对某句废话的突然顿悟,都能在文字里被反复敲打、淬炼,最终沉淀成自己看得懂的通透。
这哪里是简单的记录?分明是把散落的纸迹一片片捡起来,重新拼贴成更清晰的模样。
而当无聊像藤蔓般缠上来时,写作又是最自由的出口。
不必迁就谁的情绪,不用遵循什么规则,大可以让思绪在纸页上横冲直撞:
让昨天的雨落在明天的屋檐上,让陌生人的叹息和自己的心跳同频,让那些说不出口的遗憾,在故事里换一种结局。
旁人看来是消磨时间,于我而言,却是在空白里种满花草,让每一段看似虚度的光阴,都长出独属于自己的纹路。
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被塞满的日程表,而是在兵荒马乱里,依然愿意为自己留一方天地的固执。
写作于我,是对抗粗糙生活的细腻武器,是给疲惫灵魂的温柔回信 —— 那些落在纸上的字,终会变成照亮自己的光,也会在时光里,悄悄长成独属于我的模样。就随便写了几首:
《石老人》
宁死不回头
宁枯不上岸
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沙滩上传播
不怕海水的侵蚀
不怕海风的摧残
不知站了几千年
额头长出了青苔
对女儿的期盼
对女儿的期望
被岁月雕刻成一座塑像
令世人缅怀
《有一个人》
在中国
有一个人
活在军营
活在人民的心中
他参军
为的是保家卫国
他助人为乐
为的是报答党对他救命之情
他的思想
像光芒
万丈的太阳
整个世界
闪烁着他的光芒
他的名字
叫雷锋
名字普普通通
却深深落在我心中
《潮流女郎》
头发没有从前的长
烫得就像绵羊
黑发没有从前的亮
染得就像枯黄的草
眼眉没有从前的宽
修得就像杀人的刀
眼圈没有从前的好
抹得就像腐烂的葡萄
嘴唇没有从前的红
涂得就像紫色的茄子
衣服没有从前的严实
穿得就像 舞女般的少
人打扮的挺时髦
不知内心修养的好不好
二零一七年的春天,风里还裹着料峭的寒意,我在厂里的处境也如这天气般透着几分萧瑟。
彼时我已被渐渐边缘化,那些核心的会议不再有我的身影,重要的决策也鲜少有人问我的意见,仿佛我是车间角落里蒙着灰的旧机床,虽还占着一块地方,却早已被剥夺了转动的意义。
可命运偏爱开这种矛盾的玩笑 —— 每当厂里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尤其是那些技术上的硬骨头,侯副部总会第一时间想起我。
就像机器卡壳时总得找到那个最合适的扳手,他会隔着老远喊我的名字,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熟稔:“这个问题,你去看看。”
我便只能放下手里那些无关紧要的杂活,重新钻进轰鸣的车间,在油污和粉尘里拆解难题。
而每当厂里分福利、评先进,老李的名字却总像焊在了名单上。
他捧着崭新的奖状或者沉甸甸的福利箱时,脸上的笑容亮得刺眼,仿佛那些荣誉本就该长在他身上。人人都看得明白,我是那个用来解决麻烦的工具,而老李是那个被精心喂养的宠儿。
最让人如鲠在喉的,是颗粒机的事。那台老掉牙的设备像个喘不上气的病人,每到夜里就频频 “罢工”,一夜停产三四次是常事。
机器一停,整条生产线就得跟着瘫痪,白天攒下的进度被一点点蚕食,工人们怨声载道,车间主任急得满嘴燎泡。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次攥着记录着停机数据的报表去找侯副部。
第一次去时,他正对着电脑屏幕看报表,头也没抬地说:“知道了,等研究研究。”
第二次,他在跟老李说笑,见我进来便收了笑容,
第193章 写作是最妥帖的陪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