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究还是把它带回了家。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巷口的老古玩铺子像一只沉默的兽,蜷缩在青石板路尽头。门楣上挂着褪色的红布条,随风轻晃,像是某种无声的警告。我推门进去时,铜铃轻响,灰尘在昏黄的光线下浮游,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百年。
娃娃就摆在最角落的木架上,被一块暗红的粗布半掩着。它通体雪白,釉面泛着冷光,眉眼细雕,唇若点朱,穿着一件褪成灰褐色的绣花小袄。它不该出现在这里——太完整,太干净,像是刚从某个民国年间的祠堂里走出来,而不是混迹于一堆残缺的陶罐与锈铜钱之间。
老板是个佝偻的老头,眼皮耷拉着,说话时几乎不动嘴唇:“这东西,没人敢要。夜里会唱歌。”
我笑了,指尖轻轻抚过娃娃冰凉的脸颊。“我不信鬼神。”我说,“我只信证据。”
我是林晚,民俗学研究员,专攻民国时期民间巫蛊与禁忌文化。三年来,我走遍西南边陲的寨子,翻阅过无数手抄本《阴书》《冥契录》,见过用头发缠绕的替身人偶,也见过埋在门槛下的“断命符”。我知道,所谓的“鬼”,往往是人心作祟;而真正的恐怖,藏在那些被遗忘的仪式与执念里。
这娃娃,极可能是某种“镇魂偶”。
在湘西某些古老家族中,若有人横死或含怨而终,族中巫祝便会以瓷土塑其形,封其魂于偶中,再以符咒镇压,谓之“封魂瓷”。若处理不当,魂魄不得安息,便会借阴还阳,夜半啼哭,索命讨债。
我付了钱,老板没找零,只低声说了一句:“子时别听它唱。”
我没在意。
回到家已是深夜。我住的是老式筒子楼顶层,墙皮剥落,水管常在半夜发出呜咽般的回响。我把娃娃放在书桌中央,铺上从庙里请来的红布——那是我特意去城西白云观,跪在三清殿前三炷香换来的“避秽布”。又在布角贴上老道姑给我的“镇邪符”,黄纸朱砂,字迹如刀刻。
我打开录音笔,设定自动开启。时间显示:23:59。
我坐在桌前,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在纸上,准备记录任何异常声响或现象。我不怕它动,我怕它不动——沉默才是最深的恐惧。
12点整。
头顶的日光灯忽然闪了一下,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光线像垂死之人的心跳,忽明忽暗。窗外没有风,窗帘却轻轻摆动,仿佛有谁刚刚从后面走过。
录音笔“滴”地一声,自动启动。
起初是沙沙的电流声,像是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杂音。我屏住呼吸,手指微微发紧。
然后,那声音来了。
是一段童谣,轻柔得像母亲哄睡的低语,却又带着某种不属于人间的空灵:
“月儿弯弯照楼台,
小妹坐在棺材盖。
爹爹烧香娘哭断,
娃娃半夜来讨债……”
我猛地抬头,心脏几乎撞出胸腔
第217章 ∶子时的童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