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7章 鸣琴晚年[1/2页]

农村三代人 刘海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是在这个冬天,国增的姥爷刘鸣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从始至终,鸣琴夫妇,也没有怎么来过,闺女春兰家。这要归咎于,他们瞧不起姑爷文信,瞧不起刘家人,不想和这些坑蒙拐骗,失德丧信的人有来往。要说这刘家人,名字取的,也都挺有意思的,老大叫刘文店,老二叫刘文信,老三虽然叫刘文利,但小名却叫刘文德。
     你看,一个文信,一个文德,却都是些无信无德的人。
     当初碍于,传统封建的思想和颜面,即便当年闺女春兰,要死要活的,要跟刘文信离婚,但鸣琴老两口,也始终不同意,直到最后,春兰得了疯病,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才得以继续维系。
     但鸣琴夫妇,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把这一切的根源,都归咎于文信,以及他的大哥文店,还有替他,掉包相亲的三弟文利。是刘家人,是刘家文字辈的兄弟们,把闺女春兰给毁了,活生生的害惨了。
     久而久之,鸣琴夫妇,也就不怎么跟刘家人来往了,更别提来大梨园村了。
     直到这几年,鸣琴的老伴儿魏氏离世后,孤零零的鸣琴,这才引起了儿女们的重视。先是大儿子炳文,觉得自己自幼离家,在外当兵几十年,没有在父母身边,尽过半点孝道,如今自己功成名就,以上校正团之职,服役于石家庄某陆军,现在,自己该尽尽孝道了。
     炳文将老父亲接到了石家庄,在家里住了一段日子,但鸣琴却在儿子家住不惯。这是一个部队大院,管的严,平日里,也跟邻居们,没有什么来往,到处都神神秘秘的。自己一辈子,都活在村子里,熟悉了村子上的一切,过惯了农村的日子,这部队大院,他不对付。
     他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家那三间土房里,在那个小院子里,举着拐棍,四处溜达溜达,看看菜园子,侍弄侍弄花草,和老邻旧居,泡上一壶茶,聊天说地,闲坐上半天。
     但到了这石家庄,每天住在楼房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哪里是住楼房,分明是住监狱,出趟门,还得坐电梯上下,电梯里摇摇晃晃的,怪吓人的,进出小区,那个站岗的哨兵,还给自己敬礼,弄的自己心里不落忍,鸣琴觉得哪都不习惯,吵着要回家。
     炳文拗不过老父亲,只得跟二弟占文商量,老爹要回家,不想在石家庄了,咱怎么办?
     占文连哄带骗,大哥那你住不惯,来沧州住吧,我家的小区,就住一楼,你上下楼都方便,这是铁路局给分的房子,门口可没有当兵的站岗,出入自由。楼下还有块菜地,你喜欢种菜,可以种种菜,浇浇水,我这比大哥那好多了,爹,你来我这住几天吧。
     鸣琴又跟着占文,去了沧州,在沧州又住了小半个月,但依旧住不惯,不管是哪个儿子家,住的都是楼房,生活的都是城市,这跟农村,跟自家的土房比起来,哪里都不一样。
     垂暮之年的鸣琴,时常一个人,坐在小区的楼下,看着四周的高楼大厦,听着远处的汽车鸣笛,车水马龙之中的人来车往。他不禁感叹,这城市里的生活,哪里好?还是农村老家的生活好。
     他现在最为怀念的,就是当初自己和魏氏,老两口子,在那个自家的小院里,在那三间小土房里,相互陪伴与搀扶,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这种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可能有了。
     在沧州也住不惯,鸣琴依旧跟二儿子占文,吵着要回家,占文道:“爹,我这不就是你的家吗?”
     鸣琴理直气壮:“我要回山后,回我自己山后的家。”
     儿女们,自然有儿女们的工作和生活,谁也不可能每天陪着老爹。鸣琴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影响和消耗,儿子儿媳的正常生活。
     最终,谁也没能拗过鸣琴,老爹要回老家,那就回去吧。
     金双和

第327章 鸣琴晚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