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繁华的天津卫[2/2页]

大明军户蹇驴儿 江南红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皂呢!买斤羊肉全家吃不香吗?
      自己对肥皂市场的客户定位弄错了,这不是底层老百姓家,消费的东西?肥皂的客户,起码也是小富之家。
      去天津卫码头吧!
      胡蹇顺着子牙河,来到三河岔口。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市老城厢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是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三河交汇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天津段大运河,北起京都通州南达山东临清,元代庞大的漕运(南粮北运)促进了直沽(天津)的繁荣发展,三岔河口成为海运、漕运的南粮船队的必经之路,一时出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荣景象,更有“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记载。因而被马可?波罗誉为“天城”。
      永乐大帝通过靖难,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为了纪念起兵的龙兴之地,永乐二年在直沽设置军镇卫所,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并在直沽渡跸处(今北大关)立牌坊一座,横额为“龙飞渡跸”。因天津得名在三岔河口之后,故史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的说法。
      明代李东阳《重建三官庙碑记》,碑记里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车马所渡之地”的词句。
      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天津三卫,每卫士兵5600人,三卫定额士兵16800人,归属后军都护府管辖。至今老百姓还常说天津卫的由来。
      据《天津卫志》记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南运河)、卫(北运河)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这段记载表明三岔河口是南运河、北运河、海河的交汇处,曾经位于天津城东北隅。然而,如今三岔河口的位置则在金钢桥附近,与《天津卫志》记录的位置并不相同。这是因为1918年,天津旧三岔河口曾经进行过一次裁弯取直工程。
      三岔河口也是金元明清四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府衙都坐落在这一带”。而且天津的国家粮仓水次仓也在这里,负责储存、转运、寄囤、赈灾等,天津设卫除了拱卫京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卫水次仓,“明永乐年间罢黩海运、陆运后,天津仓收贮南北之粮食,在运河沿河五大水次仓中是地位最高的。”
      运河航运十分发达,每天都有大批的菜船、粮船、运绵运麻船上溯到三岔河口转运,岸边有大批的纤夫,哼唱着号子,拖带着货船行进。“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这句民谚真实地记录了三岔河口的繁忙景象。
      胡蹇来到天津码头,望着繁华的码头商埠,惊叹咋舌!
      码头进出停泊的帆船,足有几十艏。漕运衙门的官吏,天津卫所的官兵,维持着码头秩序。数千名码头工人喊着号子,在码头监工骂骂咧咧的皮鞭下,装卸着各类货物。
      京杭大运河的北方枢纽,天津码头是连接南北货运的集散地。国家赋税官银,粮布盐茶各种货殖,通过码头进出。官商民贩聚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穿越者的眼界和见识,胡蹇立刻意识到,想要把肥皂的生意做大,赚取更大的利益,必然要把肥皂的噱头打响,通过天津码头,全国商股集散地,把肥皂行销全国。
      三岔河口的运河两岸,货栈商铺、客栈茶肆可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尤其是侯家后一带,更成为天津商业、娱乐业的繁华中心。
      天津“侯家后”地名元明之际,南来北往的漕船停泊在三岔河口,卸货之后,饱经风浪颠簸、数月劳碌的船户、水手,纷纷登岸休整,他们在餐饮、沐浴、理发、休闲上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运河西岸侯家后、归贾胡同一带的餐饮服务诸业的发展,使之渐成闹市。
      清乾隆年间,侯家后已成为三岔河口一带的著名的居民大聚落。时谣云:“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笼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清乾隆十七年(1732)举人李??曾在自家门口写了一副对联:“天津卫八十三龄铁汉子;侯家后五百余载旧人家。”
      由“侯家后”派生的两条街——侯家后前街和侯家后中街,现今依存。侯家后前街,在北门外大街东侧,东起金钟桥大街,西至五彩号胡同,长380米。据传形成于明代,因位于侯家后之南得名。侯家后中街,东起金钟桥大街,西至北门外大街,长460米。清康熙年间形成一条窄巷,1916年拓宽为街道。
      位于侯家后前、中两街附近的巷名,如天福园胡同(饭馆)、德升园胡同(戏园)、三德轩胡同(茶楼)、北立盛胡同(钱铺)、广盛当胡同(当铺)、四喜堂胡同(妓院),宛如一部凝固的自传,仍在无声地宣示着附着在街名巷名上的历史,让后人感受历史脉搏留在城市中的烙印。

第5章 繁华的天津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