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章 税课司的规矩[1/2页]

大明军户蹇驴儿 江南红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胡蹇带上二十两银子,赶到河畔码头,雇了一艘小船,顺流来到南运河码头。先去澡堂子好好的泡了澡,洗去一身的臭泥和汗渍,毕竟晚上要见税课司的官员呢!
      胡蹇购买了份年礼,来到李美娘的茶摊,给李美娘拜个早年,送上了年礼。
      李美娘高兴得合不拢嘴,烹了壶上好的红茶,陪着胡蹇闲聊同时,把肥皂生意情况告知胡蹇。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运河码头两岸的商家买卖,都已经弃用皂角使用起肥皂。天津城内的有钱人家,也关注肥皂这款新产品,购买几块尝试使用。
      码头过往的商家,知道的也买几块带回老家。古月松香皂顺着南北运河,在南北直隶声名渐响。河间府的二州十六县,李美娘精心物色好了分销商。这些商人采购了小量的肥皂,回到州县开始尝试销售。
      李美娘很有信心,等待年后,这群商人回来签约。毕竟自己就是这般的,被眼前这位小混蛋,坠入瓮中的吗!
      李美娘预订了壹仟块肥皂,胡蹇自然是高兴欣喜,保证大年初六就把货送到。
      胡蹇心情舒畅地离开运河码头,直奔天津城。
      天津城始建于大明永乐二年,城周长九余里,城高三丈五尺,因东西长,南北短形如算盘,所以人称“算盘城”。大明弘治年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土城用砖包砌,建四个城门,分别以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城的四角设有四个角楼,城内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央为鼓楼。城周围分别设立了七座环城炮台。
      南北运河的货物运输流转,天津卫成为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南北运河沿岸,商贸繁华人口增长,天津城的集市逐步发展起来。宣德年间分布在城中心和四门。弘治年间增设五集一市,天津卫的商业更加繁荣昌盛。
      胡蹇从定南门进城,只见南城商市的店铺,皆在门市前悬招牌匾额,同时竖起商幌,茶馆门前挂水壶,馒头铺门前挂木制馒头,商幌缀以红布带,使人省目。
      毕竟这个时代识字的人不多,商家只能以商幌,让不认字的老百姓,知道店铺是做什么生意买卖。
      街边集市的行商摊贩,大声吆喝叫卖时,还辅以专用声音的令子,来吸引招徕顾客。
      如卖馅糖的敲小型铜锣,卖豆腐的敲梆子,卖香油的敲牌子(铜质),杂货货郎摇带小铜锣的“拨浪鼓”。张箩的用哌啦片儿,小炉匠用系在工具挑上的小铜锣发声,算卦的用“铛子”或竹板。
      集市内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
      胡蹇考虑肥皂作坊的扩建,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来到铁匠铺子,再次定制四口子母锅。又去杂货铺子,预定了二十口大缸和十个瓦罐。
      胡蹇精心选好了五份年礼,买了四个红色的锦囊,在锦囊里分别装进了五两银子。眼见天色将晚,就来到福运酒楼。报上李掌柜的名号,被小二引领进二楼的一间雅室内。
      李掌柜见到胡蹇,急忙解释了刘东山的事情,希望胡蹇不要误会自己。胡蹇却一笑置之,很体谅的对李掌柜说,我们商人,对这等豪门刁奴,自然是不敢得罪。大家和气生财,不必介意。
      胡蹇把给李掌柜的年礼送上,关系瞬间拉近。两人喝着茶水,天南地北的闲聊着,等待几位税课司的官吏到来。
      大明商税征收衙门通称税课司,州称局,县称司,隶属户部。同时在道路交通的关津、桥梁、渡口处,设立分司局,或派员驻扎征税。洪武初,设在京城诸门和各府、州、县市集的税课司局,约四百所左右。永乐迁都后,在北京设置顺天府、正阳门等九个税课机构。
      税课司局的职责是“以司市廛”,具体来说,制定商品纳税细则收取各类商税,然后将收得税款“年终具印信文解明白,分豁存留,起解数目”,逐级解赴上司,再由各布政司在来年解到京都户部。
      各地税课司、局主管官员称大使(正九品)、副使。大使、副使下还有攒典、巡拦。攒典负责核定税额,出具文书税票。巡拦负责收税,协助管理商市。
      永乐以后,逐渐改由朝廷直接派御史、主事、监生等到各处税务机构“闸办商税”,加强中央对商税征管。
      华灯初上,四位衣着光鲜的天津课税司官吏,在掌柜的亲自引领下,来到了二楼雅间。
      李掌柜急忙起身迎接,满脸媚笑地寒暄后,大家纷纷落座。李掌柜拉过胡蹇介绍道:“几位大人,这位胡蹇小哥,是我家七爷的亲眷,以后还请各位爷照拂一二!”
      众人都含笑颔首示意,阎七爷的亲眷,这几位税课司的官吏,还是颇给山西阎氏面子。
      李掌柜亲自向胡蹇,把四位贵客姓名官职介绍一番。
      身材微胖的是课税司大使魏伯恩,三角眼的家伙是课税司副使尹福生,身材魁梧的壮汉是巡拦罗震,白脸少须的书生就是攒典吴承。
  &nbs

第15章 税课司的规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