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杨明远刚从鼓声中醒来,易七娘和马三年便端着洗漱用具在门口伺候。
这都是萧老的安排,易七娘和马三娘本就是奴婢出身,伺候人本就是分内之事。
杨明远和六娘不好拒绝,怕伤了两位员工的积极性,也就只好接受了两人的服饰。
还别说,虽然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但是被人服侍的感觉确实真的很不错,哪怕是来自后世的杨明远都没想躲过这糖衣炮弹,差点沉陷进去。
早餐吃的是李芯做的包子和粥,这种吃法也是杨明远特意要求的,毕竟饮食习惯比较难改。
吃完饭,杨明远去找张怀文讨了四个字:文昌茶馆,这就是茶馆的名字。
将字给到萧老,他便带着胡子安和王五出门去了,王思淼和李芯也各自出门去考察市场。
杨明远也带着六娘去周围逛,去到茶肆、茶摊里,看别人怎么做,重点是听别的茶摊讲的都是什么故事。
茶摊都是小茶摊,顶多能坐三四十人,说书人大多爱讲三国以及五代十国的一些历史故事,少数也喜欢讲些鬼怪传奇的志异故事,才子佳人、人鬼相恋等。
后世的《三国演义》话本,其实都是在这些说书人的口口相传中,一点点在宋元之际形成的。
杨明远心下了然,对于该说什么书心里大致有了一些想法。
接连好几天,桂花坊内的杨家小宅院内人来人往,都是萧老和一众博士购买的桌椅、食具、茶叶、米面糕点等,看得旁边人家大感惊诧。
零零总总的30贯钱又出去了,杨明远手中就剩下70贯钱了。
最贵的主要还是用来煎茶的茶具,买了两套花了18贯,便宜那套7贯,贵的那套11贯,让杨明远心疼的直叫唤。
没办法,唐朝的人喜欢喝煎茶,而煎茶的道具是真的非常繁复复杂。
当天杨明远便和大家一道品尝王思淼煎的茶,也第一次尝到了千年前的这种喝茶手法。
杨明远知道,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大致形成了四类茶艺,即汉代及之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至今的泡茶茶艺。
唐代煎茶法是始记于陆羽《茶经》的一种茶叶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唐人已经开始追求茶叶的形、色、香、味,也讲究泡茶用水的清、洁、轻、甘、冽,使用活火山泉水,以及讲究饮茶环境的雅静和美。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定型时期,唐时的茶事已然成为当时民众生活的一门艺术。
只见王思淼将取出的茶饼先烤一烤,随后冷却后放在茶碾上碾碎,接着用小罗网筛掉粗末,最后获得细末状颗粒的茶末,这就是炙、碾、罗三道工序。
第二步就是煮水。
王思淼先是取一小锅中煮水,等水微微有声时为初沸,初沸时王思淼从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
当锅边如涌泉连珠之时就是二沸,这时候王思淼将晒出来的颗粒状茶末倒入沸水中。
而后就是等水三沸时,王思淼再倒入一丝刚才二沸的水,用来止沸。
第三步就是分茶了。
只见王思淼将刚才小锅中的茶汤分到三个茶盏中,再置于茶器上请杨明远、六娘和萧老喝茶。
就这么煎个茶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据王思淼说,这还是比较快的速度了,平时那些贵族煎茶,哪个不是花一两个时辰的。
而且这么久的时间,只能煎出三到五碗,出三碗是好茶。
 
第42章 煎茶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