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听弟弟说父亲还停在堂中,连口寿材都没有,叔叔,你看我们能不能给父亲买口寿材?”
死者为大,唐庸一口应承,一切赵婵儿说了算。
一路打听了,便在城南街角找到了一间棺材铺。棺木有现成的,价格一两至上百两不等,赵婵儿询问唐庸的意见,唐庸只让她自己做主。
她便咬咬牙买了一口四两银子的松木棺材,又要了些香烛冥纸,托棺材铺老板雇了辆牛车,直奔她那许久不曾踏足的娘家去了。
牛车跑得慢,待到进了村子已经花了一个时辰。
一般乡下百姓去世是买不起正经寿材的,往往钉几块木板就作数,更有甚者草席一裹就下葬了。
因此棺材一进村竟引来了不少围观者,等有人认出了赵婵儿,都面带惊诧,响起一片议论之声,便有人向赵婵儿打招呼。
又拐弯转角,按着赵婵儿的指示过了片刻牛车停在了一个塌了半边围墙的院子前。
赵婵儿进了屋不多时便领了一高一矮两个披麻戴孝的瘦弱少年出来,便是赵婵儿的两个弟弟了。
少年似乎对唐庸颇为惧怕,见了他也不敢吱声,赵婵儿连番催促,他们才一前一后叫了声“姐夫”。
唐庸、车夫,并两个少年便合力将棺材抬进了院子。
那老父亲躺在堂中两条长凳架起的木板上,身覆了一张发黄的白布,板床前燃着一?引魂灯。
一个腰缠白布的村妇跪在稻草蒲团上,见几人抬进一口上好棺材也是呆了半晌,想必这个就是赵婵儿的母亲了。
她向来对唐庸没什么好感,常感叹女儿命苦,这会儿见这混账女婿送来这么一份大礼,脸色倒是好看多了。
古代女儿出嫁即为外人,因此赵婵儿与唐庸并不需要披麻戴孝。赵婵儿面无表情地在板床前磕了四个头,又往火盆里添了点纸钱。
唐庸有些尴尬,因为丈母娘和两个小舅子肃穆地立在一旁并不搭理他。
赵婵儿礼毕,唐庸也有样学样上前跪了四拜。
又见赵婵儿跪在了母亲脚下开始哭泣,赵母神色终于有了些松动,爱怜地摸了摸她头便拉她起来。
唐庸心想女婿跪丈母娘也应该,便也起身过去下跪行礼,只是膝盖刚屈便被丈母娘托住了手,便不再跪下去了。
赵婵儿与唐庸都不懂治丧事宜,赵母只说没有其他的讲究,停尸七天后找人扛了棺材埋了就是了。
唐庸已经问过赵婵儿,她两个弟弟大的叫赵响,小的叫赵亮,虽然显得拘谨,不过双眼都明亮有神,透着聪明劲儿。
唐庸有心和他们拉近拉近关系,向他们招手问道:“小响,小亮,你们平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上过学吗?”
两小舅子是见识过唐泳的泼皮手段的,因此都有些犹豫该不该接话,赵婵儿见状走出屋来对两个弟弟道:
“大弟,二弟,姐夫问你们什么你们就答什么。”
又对赵响耳语了几句,又回屋了。
赵响点了点头,便答道:“砍柴,种地,也给大户打打短工。”
上学自然是没上过的,大明朝人口虽多,能读书识字的不到两成,主要集中在城镇。
乡下人埋头耕作,读书习字实在没什么用,再者高昂的学费也没有几户人家能负担得起。
第四十四章 九阳神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