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的变革,何雨生的加工厂走向了市场化。
加同时工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改制,何雨生的大企业转为了公司制。
厂与公司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愁产品销售,按计划生产产品,
工资福利由各地财政划拨。
转为公司后,属于何雨生自己在找门路,产供销为自有体系,私营企业的收入,大部分收益归自己所有。
但何雨生不愿意工人只是打工仔,这样的话,工人们都会日渐消沉。
如果继续,那么就会变得很复杂,所有的一些福利待遇,都会有人管着,都是是按上级规定执行的,这样就没了财务的自主权,只有经营权。
通过减少人来增强效益,管理者收入奇高,工人与何雨生的收入,早已破了两到三倍这
个槛。
这可不是何雨生想看到的。
前段时间,各国大动荡,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动荡平息之后,又推动华夏国进一步的发展。
家用电器是新兴起的一个行业。
何雨生看到了这个机会,并且把一些日常的家用电器,放进自己的超市里。
其实在七十年代,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产品,在米国等地方,已大规模生产,居民使用也相当普遍,而在华夏国,几乎还是空白。
虽说产量不多,但终归华夏国开始生产家用电器了,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我们工厂的食品加工,已经很不错了。”
把发展家用电器行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很快就形成了大批量的规模生产。
到1986年,华夏国家用洗衣机产量达到893.4万台,比1978年增长了两万多倍。
空调器产量达到9.65万台,比1978年增长了几百多倍。
家用电冰箱产量达到200多万台,比1978年增长了几十倍。
各种品牌,更新换代会很快的,都是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
家电产品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大家生活提高的需要,也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同时带动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产品的发展,铸造了整个轻工业战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也就是说,在何雨生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赶不上市场的需要,供求矛盾突出,凭票供应,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因为这样,加工厂曾一度出现了地区之间布局不合理。
何雨生看到,有些地区盲目设点,多头对外、重复引进以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家电行业的合理布局,规模生产,健康发展。
何雨生要去开会了。
全华夏国电冰箱生产定点会议?
强调加强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协调对外,择优定点,合理布局,坚决执行质量第一的保证。
这次会后,在很短时间内,家电生产方面,不少家用电器产品,突飞猛进,不但可以满足自己市场的需要,而且可以大批量地向国外出口,为自己国家创造外汇。
第101章 工厂逐渐走向新高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