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士孙瑞,是个很有能力,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且又谦逊有礼的人,在朝臣中的名望极高。
      每当三公有缺,众大臣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这位士孙瑞,皇甫嵩、淳于嘉、杨彪、赵温、张喜等人都曾让三公之位于士孙瑞,但每一次都被他谢辞。
      《资治通鉴》中有赞曰:劳谦君子。
      当然,以上都是后世对他的记载和评价。
      实际上,士孙瑞也当得上这些赞誉。
      这是蔡瑾详细了解过之后,才会选择让他担任尚书令。
      而在原本的历史中,诛杀董卓之后,士孙瑞是迁任为大司农。
      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职位,负责征收田租、刍稿税、算赋、赀赋、更赋、过更、算缗等赋税,还经营盐、铁、酒的制作专卖,从事均输、平准等商业活动,而且管理漕运和调拨物资,负责国家官吏的俸禄、军政费用等财政开支。
      大司农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官吏分管各项财政事务。
      其中田租就不说了,刍稿税即为喂养牲口的饲料税。
      算赋是人头税,凡年龄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
      赀赋是财产税,包括田、宅、车、马、牛、奴婢等一切财产。赀万钱,算一百二十七钱,每户每年一交。
      更赋包括“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力役或兵役。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称为更卒。有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三百交于官府雇人代替,是谓“过更”。正卒、戍卒,前者为兵役,后者为戍边,两者各一年,同样也可以出每月三百钱,由官府雇人代替。
      算缗则是对商人、手工业者、放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蔡瑾看来很莫名其妙的赋税。
      在蔡瑾对此稍作了解之后,都有种想要立地造反的冲动。
      耕种的田地需要交税,喂牲口的饲料要交税,固有财产每年要交税,只要活着就得每年交人头税。
      每年要服劳役一个月,还得服兵役总共两年,劳役和兵役又都是义务的,官府不仅不给钱,吃穿还得自掏腰包。
      再加上其他的赋税……
      如果年景好还勉强过得去,但凡来个洪涝灾害什么的……那就只能参考眼下的天下形势了。
      后世的现代社会,可真美好。
      通过了解赋税,蔡瑾对当今的形势,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感谢生为了蔡邕的儿子,根本不用为各种赋税操心。
      肃清朝野是当务之急,地方百姓的安抚赈济,也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所以,蔡瑾对大司农这个职位是志在必得。
      除了大司农管财政之外,还可以想办法废掉那些乱七八糟的赋税,比如饲料税。
      这看起来就很操蛋。
      老子把牛啊、马啊放出去啃草皮还得交税,上哪找理去?
      而且,更关键的是大司农还负责经营盐、铁、酒的制作专卖。
      最为重要的一些官职,人选还没有最后敲定,这就给了蔡瑾操作的空间。
      尚书令,官小却位重,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处理天下章奏,是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
      但小皇帝年幼,权力自然就落在了尚书令的手里。
      除了大司农和尚书令,便是总揽军事的将军。
      现在朝中善于军事的,首推之人便是皇甫嵩。
      至于大司农的人选,还有比老爹更放心的吗?
      蔡瑾和太史

第48章 夜行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