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九章 卢林举孝廉 左丰招学子[1/2页]

带着商城回三国 十一年不知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见左丰端起酒杯向卢林示意,参加宴会的众人皆是一脸的疑惑。
      这算个什么?距离上一次两人的针锋相对似乎还没过去半个时辰的吧,这左丰到底在想些什么,行事怎地这般没有章法。
      且不管其他人疑惑不疑惑,原本正全解比自己还愤怒的张飞的卢林,此时更是有点懵住了。他完全没想到,左丰这么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就好比俩人打架,卢林呼了左丰左脸一巴掌,没过多久左丰又把右脸给送了上来。
      虽说不理解,但卢林也是不敢真的一直端着,身份不对等,中使敬酒自己得回应。
      于是,卢林无奈的直起腰杆子起来,一脸笑意的举着手里的酒水回敬者。然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仰头一饮而尽。至于什么贵族礼仪,算了吧,这个时候管它做啥。
      左丰见卢林上道,心里也送了口气,暗自欣喜,于是也将手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在都城的时候,便经常听人提起卢尚书家有一公子,允文允武,豪迈直爽。原以为世人多有谬赞,今日一试,名副其实。卢公子,相貌非凡,才高八斗,胆识过人,堪称涿郡第一才俊!”左丰大声赞道。
      放下酒杯的左丰,就来了一通夸奖,似是强势挽尊,又像是准备捧杀卢林。
      卢林闻听左丰夸赞,当下便觉不妥,出言回道:“承蒙中使盛赞,林才识浅薄,当不得涿郡第一。幽燕有青壮才俊数以万计,见识远超我的人大有所在,武力胜我的更是比比皆是。我一年岁未及弱冠的后学之辈,岂可夜郎自大,名冠涿郡呢!”
      言辞锐利,字字似刀,坚不可摧。
      原本在左丰的朗声下,堂内屋外很多人听到后都心生不满。卢家大公子,虽说也算有些名气,但一个未曾及冠的人,还被称作“涿郡第一”,这他们这些人如何自出。
      后来又听闻卢林的发言,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这一番对幽燕子弟的盛赞,众人皆是与有荣焉,心底不由生气诸多好感。
      年轻人,好个名,多为意气之争,这些都是在情理之中。
      “是极,是极,本官确实所言不周。燕北都豪杰,自古便是。这涿郡在侯大人的治理下,更是才俊并起,世人多赞之。”左丰改口说道。
      还别说,这个时候的左丰显得很是通情达理,什么话都能说出口,竭力附和着。
      端坐在主位的侯太守,虽不知道这个小黄门在谋划着什么,但见他有意的放低姿态,也是乐见其成的。
      当下也不作壁上观,出言说道:“中使,所言倒也并非虚假。我这贤侄如今虽当不得‘涿郡第一,但自幼便跟着卢大儒习文练武,也算是本郡少有的才俊呢。前日,我还准备向刘刺史举荐他为‘孝廉呢。”
      东汉士人入仕有两个途径,地方察举和公府征辟。而汉代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后兴起的“孝廉”两大项。
      所谓的贤良,指得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这个制度源起战国时代招贤纳士,在汉高帝十一年开始在汉代兴起。汉朝名臣,晁错、董仲舒、严助、公孙弘都是贤良之士。
      孝廉,则是孝子廉吏的简称。这个制度兴起于汉武帝元光元年。
      闻听太守打算举荐卢林为“孝廉”,众人虽说意外,却也不算很奇怪。毕竟,卢林在涿郡的名声不差,又是名门出身。且不说他父亲乃是大儒,他的舅父郑玄更是经学大师。
      举荐他为“贤良”肯定不行,举荐他为“茂材”可能还欠缺点火候,但不举荐他为“孝廉”,估计整个涿郡的士子门都得惴惴不安了。
      至于说他年纪尚小,恐不能入仕做官。这就是小节了。汉代士子,多以拒仕而声名远扬,所以不是说做了“孝廉”,就必须得去做官。
      至于年龄,那就更不是问题了。汉明帝时,就有过“郡国兴孝廉,率取少年能报恩者”的说法。
      “如此倒是恭喜贵郡得此人才!”左丰应声附和道。
      卢林闻听郡守欲举自己为“孝廉”,当下有点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这是郡守早就有的安排,还是临时起意的。
      若是按这两天的事情来看,恐怕临时起意的概率更大。说不定就像昨日公孙续话外之音,用这个入仕“敲门砖”,偿还这华茅酒的人情。
      短短几句话的时间,卢林便在脑海里掀起了风暴。心思如电急转,很快自己也得出了个结论。
      且不论用意如何,卢林都得出众谦虚、推辞一番:“郡守厚爱,林才学粗浅,德行低微,难当如此盛赞。”
      “贤侄,莫要自谦。这番举荐非是本官一人定下来的,乃由众位耆老商议过的。”侯郡守一本正经的道。
      此时公孙瓒也是出言和道:“郡守大人所言极是。贤弟何须推脱呢?遍问本县父老,何人不知弟的德行、贤名。前日寻访至卢家庄,十里乡民无不赞扬

第十九章 卢林举孝廉 左丰招学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