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五章 卢家庄环境 流民中异人[1/2页]

带着商城回三国 十一年不知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严武打头前带路,卢林和卢平紧随其后,接着便是七辆人力推车。七辆车上,一辆装着旧衣服和一些不需要的日用器具,剩下的都是陈年粟谷。
      卢林之前抓了一把,粗略一看,这些粟谷恐怕不会低于六年啊。按后世一些相关专家的统计,粟米是一种极其方便储存的粮食,最少都能保存九年以上,乃是由汉至宋最为常见的军粮。不过事实上,一般人家的陈谷最多,也就是放在仓廪中六年。
      六车粟谷,每车大概一百五十斤,共计六年陈谷900斤。若以成年军士一天3斤粟来估算,这也就够300人一天的口粮。
      卢林心里稍稍一盘算,就大致晓得新入庄的人恐怕不会超过百人。田庄收纳流民,为防止其携粮而走,一般都是一次发个一两天的口粮。
      忠叔老成持重,想来不会忽视这等重要的细节。
      因为距离较短,众人都没有骑马坐车,步行而去。
      走在路上,卢林问道:“小平,这是今天第一次运谷子过去吗?庄子里新来了多少人啊?昨日才开始着手修建的茅草屋,能住人吗?庄子的老人们,对此可有什么想法呢?”
      卢林的问题很多,一时间竟然将卢平给问懵了。
      也不怪卢林这么多担忧,招募新庄户,尤其是这种逃荒性质的流民,问题很多的,除开吃、喝、衣、睡,还得考虑他们的忠诚度,以及和老庄户的融合度。
      问题太多,见卢平一时回答不上来,卢林也就不再多问。只是加快了步子,卢林打算快些赶到庄户住宿地。
      涿县城北15里处,一个被涿鹿山环绕着的天然山谷便坐落于此。
      山谷的西面接着一条由渔阳郡到涿郡的官道,而东、南、北三面则是涿鹿山的树木丛林。由西向东方向流淌着一条小河,乃是涿水的一条分支。
      山谷很大,根据涿县县志记载,里面有良田不下百顷,房舍百余座。
      而卢家庄又是处于整个山谷里的最东面,坐拥着百亩田地。说起来良田百亩,算是很富裕了,但比起整个山谷里的田地来说,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一公顷换算成田地就是15亩,百顷良田也就是1500余亩。百亩田地,相对于这百顷之地来说,也就真的是一小部分了。
      至于这剩下的,一部分由几大家族掌握着,再往下就是一些小地主。这些人一共占去了约十五分之四左右的田地,主要都是种这粟谷和冬小麦。他们各自在此地雇佣着一群佃户,并安排家仆管理着。与卢家庄不同的是,他们的老家不是在此地,所以只是雇佣人种地。每到收获的时候,便能看见大大小小的运粮车马从这山谷里走出去。
      卢家在此地设庄,算是此地最为闻名的世家,但却又不是谷里最大的庄园。
      山谷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刘家庄。整个庄子拥有的良田是卢家庄的七倍有余,拥有的人口更是十倍有余。
      据说此刘家庄祖上也曾是皇室后裔,传承至今也有十数代了。不过,这一脉的刘家,和涿县望族刘家,却又不是同一支的。以至于,数十年前,山谷刘祖上就被除爵,沦为庶民百姓了。
      这一家可真算是气运衰败,数十年也没能出个人才。十数年前的一场天灾,族中长辈更是尽殁,宗祠被毁,以至于传承彻底断绝。而今能查他们的族谱,也就只能去县衙翻县志,或是去州府翻看宗谱。
      汉代,设有宗正府掌管王国的宗谱嫡庶、亲属远近的记录职责。宗正府的老大,乃是九卿之一的宗正,是当世刘姓最为尊长的人。
      而各郡国,刘氏宗亲的谱籍上报职责就是在郡守、国相手中,一年上报一次。是以,后世刘备这样的人,汉灵帝都能在洛阳的族谱里找到名字。
      不过两汉至今,已经是数百年了。像谷中刘氏这样的支脉,不知道有多少被历史长河给冲刷的干干净净。如此看来,涿县刘备所处的那一支比谷中刘氏高贵些。
      上无长辈扶持,下无青年才俊,以至于刘家这些年的日子是越发的艰难。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在无论如何巨变,他们还姓个刘。
      暗地里,涿县望族刘家还是对这一支脉,加以照顾着,是以没有人能强行兼并。虽说日子并不富裕,但好歹能活下去,也不用变卖家产。
      山谷刘氏没落,卢家又生出了卢植,是以人人皆言卢家庄,而不谈刘家庄。
      除开有主的五分之四良田,谷里还剩下五分之一的无主之物。这剩下的良田,原本是属于这山谷里的原住民的,只是后来随着他们的迁移、逃荒、除籍,已经都成了荒废之地。
      前两年,县府组织了一次测定,将这些田地全都收归于官府所有了。而这一部分,目前还尚未出售,以至于良田上的荒草都一

第二十五章 卢家庄环境 流民中异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