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四章 第五姓师绾 五掌事司职[1/2页]

带着商城回三国 十一年不知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闻听有人接话,卢林也抬头望去。
      只见说话的小女孩也就十岁出头的样子,身着粗布麻衣,长相倒也秀丽、周正。最令卢林满意的是,这小女孩说话很有逻辑,调理也是清晰。
      “哦……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她俩为啥被训了呀?”
      听到卢公子的问话,两小似乎想起了自己昨天被训斥的场面,下意识的便嘟着嘴,不高兴的撇过头去。
      且不管这两个小丫头做什么小表情,那个年纪最大的女孩却是回答道:“回公子的话。我叫赵大丫,今年十岁了。昨天宴会的时候,俩妹妹玩得太开兴了,一直折腾张辽哥哥,所以才会被训斥的。”大丫用着非常简洁的语言回答道。
      “才不是呢,我明明可听话的,张辽哥哥才没有训我们的。”师师立马出言反驳道。
      “对的,才没有被训斥。”绾绾依旧是附和着妹妹的话。
      卢林有些好笑,这俩人一唱一和的倒也是有趣。话说,小张辽很有魅力啊。师师和绾绾且不说,赵大丫和他相识才短短一、两天,就成功的蜕变成了粉丝。听听刚刚说的话,语气里的崇拜是怎么都掩藏不住。
      听到师师和绾绾,复姓第五,卢林就有些重视了起来。原本自己就觉得这俩小孩,出身可能不凡。那种洒脱的性子,以及那粗布麻衣都遮不住的气质和颜值,一看就是大家庭养出来的“小公主”。
      “第五?”
      卢林站起身子,暗自嘀咕、琢磨着。
      说起来这个姓氏大有来头的,但是人数却是不多的。
      第五姓,乃是汉族复姓之一,为田齐王族之后。
      秦末天下纷争,起先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其王族后裔们,争先纠集人马反秦复国。而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顾虑到这些复国失败的旧王族势力,便将他们纷纷迁出原籍,另外择地安置。
      其中将田齐王族从第一到第八分为八支迁走,故而后人以第次为姓氏,第五氏就为这里的一支。
      第五姓,别看人少,但也是妥妥的望族。主要实力范围乃是在,凉州的司隶州的京兆郡、幽州的雁门郡、凉州的陇西郡和兖州的东郡。
      其中尤以京兆郡的最为出名,光武帝时出了一个大司空,第五伦。
      第五伦,字伯鱼,个性耿介,重视义气,正直无畏,不惧权贵。
      新莽末年,修筑营壁坞堡,防范农民起义围困。得到郡尹鲜于褒推荐,担任乡里啬夫,负责均平徭役,调解怨忿,授京兆(阎兴)主簿。举孝廉出身,候补淮阳王国医工长。历任会稽太守、蜀郡太守。永平十八年(75年),担任大司空。
      故此,第五姓以京兆堂为第一望号。
      东郡乃是兖州治所之地,离涿郡有着千里之遥。而凉州的陇西、京兆和涿郡则是更远了,中间隔着好几个州呢。
      作为雁门望族的第五家,没想到也分崩离析到了这等地步,家族后代也颠沛流离了起来。
      “唉!”
      想到这里,卢林重重的叹了口气。真可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啊。
      卢林又望着身后的几个吃瓜群众,问道:“你们呢?都各自叫什么名字啊?”
      卢林话音刚落,众人便按照顺序报着自己的名字。
      听完这几个女孩子的姓名和年龄,卢林一时间竟是无话可说。本庄六个女孩,居然有三个人名字里有“丫”,两个有“妞”,剩下的一个叫娟。这名字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师师绾绾相去甚远啊!
      其实也好理解,农户们大都没有读过书,而且一直深信“贱名好养活”的原则。再者说,汉朝为了增加人口,规定女子15岁30岁未婚配者,则得交人头税(120钱一人)。“五算”,一个人差不多得600钱。而一旦出嫁,就跟着夫家而姓,号为某某氏。故而,对于这些出身农村的女子来说,名字着实不太重要。
      当然,这对卢林来说,却不是一样的。以管窥豹,学堂里的其他男孩,恐怕名字也不怎么文雅啊。作为自己的第一批学生,这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能不管。
      卢林,暗自下了个决定,待会儿就去翻翻书,给众人取个朗朗上口、大大方方的名字。
      瞎扯了一会儿,卢林便就没啥兴致了。想着自己给柳婶准备的铜牌还在自己的手里,连忙拿了出来递给她。
      似是想起了存在感极低的小翠和小花,卢林又悄悄兑换了两个木制庖刀腰牌,然后一并给了柳婶。
      

第三十四章 第五姓师绾 五掌事司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