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清平乐(二)
二十两银子买来的大白鹅果然威猛,不几下就将秦枭的那一只鹅斗败了,细绒的鹅毛到处飞舞。
“上次说过要胜过你的,如何?”万历浅笑看着秦枭。对政治感到厌烦的时候,他就用“沈觉非”的名字来与这帮风流子弟玩耍,走马章台,斗鸡田猎,倒也有趣。
秦枭挥手让人将战败的鹅擒下去宰了做汤吃,一面擦汗,道:“沈兄这鹅确实不凡,不知是从何得来?”
万历一手揽了安宁,说道:“花费二十金买的,开始还不知好坏,今日一试果然不错。”
“不错,不错。”
“得了便宜。”
“二十金,值得。”……
同来的王孙公子,衙内少爷啧啧称赞。二十金在一般人家不是小数目,在秦枭等人眼中却不值一提。
秦枭道:“这斗鹅也烦了。得换个新鲜玩意儿,我有一只大牯牛,神骏非凡,下次就斗牛如何?”
众人附和叫好。万历笑道:“且慢,秦小哥,不说斗牛的事,且说这一次斗鹅的彩头呢?可别想混过去。”
“偏你小家子样,难道我好赖你的?”秦枭笑道,“说罢,要什么,小弟府上有的你尽管拿去。”
万历有心逗他,贴在秦枭耳边说了句,秦枭红了脸,笑骂道:“好贪心的人。”
众人哄笑,忙忙地问要什么?秦枭只是不答。万历笑道:“你们看看,我只不过听说小枭善吹笛,请他为我一弄,就如此扭捏了。”
秦枭鼓了鼓腮帮,斜了一眼万历,笑道:“下次别输给了我。”一面让家人取来一只尺长的紫玉笛,调试了下音,就吹奏起来。
清音如龙吟。
恍若初见。
置身其中,整个人仿佛被细雨洗过一般,上下内外都清爽起来。
“小枭,你这笛子是跟谁学的?”一曲终了,万历一边拍手称赞一边问道。
“自己慢慢捣鼓出来的。”秦枭答道。“怎么,你也想学么?给我献一盏茶,我教你如何?”
良材美质,也需要裁剪琢磨才能成器。“我认识一个致德公学的教授,叫朱载堉,是郑王的世子。精通音律,人也淡薄,没有迂腐气,小枭可多去拜访一下,想必会大有进益。”
“我听说个这个人,能放弃亲王的爵位,胸襟实在冲淡,是个不错的。他的十二平均律我也看过,确实前无古人”。秦枭笑道,“不过,我是不惯受拘束的,进了公学还不把我憋坏?就只能读读他的书,神交一二了。”
万历笑笑,也就罢了。麋鹿在山野之间是最可的,圈养起来就失去了灵气。既然秦枭不喜欢,就不要妨碍他的天性吧,反正现在也挺好的。
这两年由于花的心思比较多,又安排了大文豪王世贞为山长,聘请各方奇人,致德公学的校风严谨了许多,学术风气比之国子监的还要好上几分。当然,这“学术”在传统文人看来,多少是不务正业的。
而另一方面,怎样建立大学,万历还在犹豫。由帝王建立的大学,必然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对学术不见得有多少好处。一方面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人才和环境都不具备,建立起来的大学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太学第二个国子监,于事无补。二来也不想将政治权力伸入学术领域,特别是考虑到明末这样一个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不想让政治扼杀了新思想的诞生。
最好是出现个人开办的大学,独立于政权,而政权以宽大的态度,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护,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的发展。宋代以来,中华的私人办学就很盛行,创办了许多著名的书院,成为当时学术的重要根据地。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管理控制,这一阵地也就丧失了,严重的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鉴于此,在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拒绝了张居正等人提出的关闭书院,禁止游学的奏章。不光如此,万历八年九年,万历又通过一道道谕旨,褒奖开办书院的先贤大儒,批评要求禁止书院的官员,召见各地有名的学者,由朝廷刊刻学者的文集,要求致德公学的学生必须周游数省才能毕业等等措施,有意无意的鼓励书院,鼓励游学。
在此影响下,大明原本已经很兴盛的讲学之风更加兴盛。各地陆续恢复和新开了一批书院,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林书院的重新开办。鉴于历史上东林党人的悲惨遭遇,万历亲自题写了“忠恕”二字匾额赐给东林书院。一方面是要求其忠心,同时也提醒他们不要忘了“恕”之道。纵观历史,东汉之清流,明末之东林,其最大的失败就是在这忘了个“恕”上,往往偏激,误人误己。
第二十三节 清平乐(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