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将军令(二)
“安歧,你想问什么就问吧。”回到西内如然斋中,万历便对一路上若有所思的安歧说道。
安歧勉强一笑,幽幽问道:“陛下真的决定要征伐蒙古么?”
“怎么?”万历回过头来,笑问道:“靖思,为什么这么说?”
“小臣以为征伐蒙古不是小事,陛下还未曾与内阁大臣商议。决断是否早了一些?”安歧说道。
原来如此,万历一笑,“征伐蒙古是预定之策,内阁同不同意都必须奉行。而且,内阁阁臣多不知兵,与之商讨多半经久不决。论兵,有一戚继光就足够了。”一直以来,每遇大事,不管心中有没有决策,万历都习惯先与大臣商议一翻,集思广益,再做决定。万历也明白,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决定必须自己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大事是因“独断”成功的。不过这一次撇开内阁,除了这些理由,还有一些不便说出的原因。
他径直在长榻坐下,乃问道:“靖思,你熟悉蒙古,怎么看征伐蒙古这事?”
“陛下潜心准备多年,兵精粮足,统帅又是威名远著的戚继光,即便不胜,全身而退应该没有问题。”安歧道,“不过能取得怎样的战果就不得而知了。如不能歼灭察哈尔的主力,耗损其实力,即便取胜,也有可能是得不偿失。”
所见略同。“如你为主将,当如何料理?”
安歧略一思索,说道:“如果臣为主将,当屯兵长城之内,观望俺答部与察哈尔之事态,等到其两败俱伤时再出击,利用骑兵拦截察哈尔东归之路,与之决战。”
万历摇摇头,问道:“如果俺答部与察哈尔并没有开战,则又当如何?”
“臣当督促潜伏在蒙古人中的间谍,促使两部交恶。如果不能,则只有退回关内,等待良机。不过可以让蓟镇和辽东镇烧扰一下察哈尔的老巢。”
果然是做情报工作的,三句不离开老本。万历笑道:“如此,就太便宜察哈尔了。若是朕为统帅,一会让蓟镇和辽东镇出兵烧扰,配合主力。第二还会邀请俺答部出兵协助,共同对付察哈尔。俺答部中不管谁取得汗位,都还没有控制整个部落绝对的实力,不依靠我大明,就必须投靠察哈尔。”
安歧疑惑道:“可如果因此俺答部和察哈尔联手怎么办?”
“两个部落素来不和,相互之间的仇恨不小,即便是亲近察哈尔的青台吉当了大汗,俺答部也不大可能完全倒向察哈尔。那样会导致人心不合,部落离散的。当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大明也未必不是好事。”
“因此,如果大明邀请俺答部一同对付察哈尔,十有八九能成。”万历说道。新继位的领袖通过攻打敌人来建立威势是常用的手法,相信蒙古人也懂得这一点。
“陛下圣明。”安歧赞道,依照此策就不光继续分化蒙古人,变相壮大自己实力,增加击败察哈尔的机会,还能加强对俺答部的控制。“可否将次计告知戚元帅,助其成功。”
万历摇手道:“这也不必了。戚老将军想必胸有成竹,就不要指手划脚了。”
看安歧疑惑的样子,万历解释道:“现在俺答部的情况未明,如果大明贸然介入,说不定弄巧成拙。还是等他们内乱有了眉目之后,再相机而动吧。这期间,让潜伏的间谍努力一点,最好让俺答部火并几场。”俺答部的实力越弱,他才会越靠近大明,方便大明控制他。
“遵命,陛下。”这种事,是安歧最愿意干的了。
“还有,锦衣卫关于蒙古的情报也要及时一一交给戚继光。”万历说道,停了一会儿,又说道:“其实,这一仗是胜是败,取得多大的战果,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安歧问话并没有一个臣子的自觉,万历也不诧异。相反,到还有几分默许。历史的经验,如果一个君主太过威严,奖惩太过明白,就会极大的压制大臣,让大臣失去进谏和提供真实情况的勇气,变得上下相欺。因此,万历是在有意的变得温和,以谦虚的姿态询问人的意见,收集更多的真相。
“难道蒙古人是一次就可以削平的呢?”万历反问道,“这一百多年,朝廷一直被动防御蒙古,现在能主动出击,就是成功。而战事,本来就成败难料,既然决定发动战事,就应该
第二十八节 将军令(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