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6章 归德光复,炸断古道(五)[2/2页]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三千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世也称得上一号人物;
     论兵力,我手握雄关,麾下兵强马壮;
     论局势把控,我早就在这风云变幻中洞察一切。
     他如今不过是满清的一颗棋子,有何资格在这儿大放厥词?
     其实,打从李自成攻破宁武关的那一刻起,吴三桂便已敏锐地察觉到,大明这棵参天大树,根基已然动摇,大势已去。
     所以,当崇祯那道十万火急的勤王令传来时,他只是神色淡淡地瞥了一眼,便当作没看见一般,随手搁置一旁。
     他心里门儿清,当年袁崇焕何等英雄豪杰,就是因为响应勤王号召,入关之后,便陷入了那错综复杂的乱局之中,再也没能活着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吴三桂对崇祯,是真真切切地不敢再相信了。
     对于自己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吴三桂心中早就有了一番精细的盘算。
     要不然高第调他,他也不会入山海关来,与山海关比起来,任何城池都比不了。
     在他看来,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谁要是能给他封王,许他一世荣华,他便投奔谁,要是给的爵位低于王爵,那可就免谈了。
     毕竟,他自恃手握雄关,麾下将士能征善战,没有足够的诱惑,怎能轻易挪窝?
     至于有人担忧,若是大明最终扭转乾坤、赢得胜利,会不会回过头来找他算账?
     吴三桂听闻此言,只是嗤笑一声,仿若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自负地想:
     山海关何等重要!
     我若率部离开,这山海关一旦失守,京城还能守得住吗?
     他笃定崇祯就算再糊涂,对于这点也是心知肚明的。
     再者说,山海关这地方,地理位置虽险要,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也极为明显。
     它无法独立自给自足,所需的大量补给,完全依靠外界输送,根本无法凭借自身力量产出。
     所以,吴三桂深知,自己能够施展的策略,依然只能是待价而沽、奇货可居,除此之外,还真就别无他法。
     而在李自成与多尔衮之间,吴三桂其实还是稍稍偏向于李自成的。
     原因无他,山海关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阻挡鞑子入关。
     倘若他投降了鞑子,这山海关的战略价值便会瞬间丧失,届时,他吴三桂在满清阵营里,自然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如此浅显的道理,他怎会不懂?
     此刻,面对祖大寿的劝降,吴三桂心中的主意愈发坚定,只等局势进一步明朗,便做出最终抉择。
     历史中,李自成绝非等闲之辈,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深知山海关的分量以及吴三桂的价值。
     所以在对待吴三桂这件事上,就如同老练的猎手熬鹰一般,既想驯服这头“猛兽”为己所用;
     又舍不得给出更高的爵位,只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他暗自盘算着,吴三桂身处山海关,虽说手握雄关、重兵在握,但毕竟孤悬关外,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自己如今率领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扫灭大明南部指日可待,吴三桂理应识趣地主动归附,哪还用得着许以王爵这般优厚的条件?
     可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吴三桂这家伙的心思,远比他想象得要复杂深沉得多。
     当局势风云变幻,吴三桂竟然真的做出了投降满清的惊人之举,给出的理由更是荒诞离奇——向多尔衮借兵帮旧主报仇。
     这理由乍一听,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天底下哪有这般牵强附会的事儿?
     然而,吴三桂心中自有一本精明账。
     他目光深远,敏锐地察觉到,大明虽说在北方被打得节节败退,但根基尚存,南直隶那可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根基所在。
     倘若日后大明咸鱼翻身、赢下这场博弈,他便可以振振有词地宣称,自己当初向鞑清借兵,纯粹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雪恨,是出于一片忠心,并非真心投敌。
     反之,要是大明彻底输掉这场战争,他本就已经投降了满清,正好顺势而为,抱紧新大腿,保得一世荣华。
     如此这般,吴三桂两面三刀,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把李自成彻底算计进去了。
    喜欢。
  

第176章 归德光复,炸断古道(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