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3章 精神鼓舞士气[2/2页]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凯少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午的技术研讨会上,小赵把老军人的建议画进了改良方案。当他指着图纸上新增的“毛面过渡层”解释原理时,项目经理老李突然拍了下手:“说巧不巧,刚才接到市建材厂的电话,他们听说咱们卡了壳,特意派了个退休老技工过来,说‘当年修水库时遇见过类似的情况,说不定能搭把手。”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肩上拎着个磨得发亮的铁皮工具箱,袖口还沾着点点机油——正是昨天送钢材的陈建军的父亲,那位曾是基建兵的老匠人。两个老人的目光在半空相遇,没有多余的话,只是重重握了握手,掌心的老茧相互摩挲,像两块饱经风霜的老木头,瞬间就找到了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傍晚收工时,天空忽然放晴了。积压了多日的乌云散去,露出西边绚烂的晚霞,把半边天都染成了金红色。老军人坐在堤坝边缘的石头上,看着远处工人们扛着工具往宿舍走。有人大概是累坏了,哼起了几十年前的老歌,调子跑得老远,却透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斜斜地落在新筑的堤坝上,恰好和旁边一个小小的身影叠在一起——是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帮志愿者往木桩上插警示旗。她举着的旗子是用彩纸做的,“安全第一”四个大字被涂成了五颜六色,边缘还细心地缀着几颗星星,亮晶晶的,像极了老军人记忆里,军功章在阳光下折射的光芒。
     工地的广播突然响起,是志愿者小陈带着些微哽咽的声音:“各位工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收到了一批特别的捐赠——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寄来了120封加油信!” 广播里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中有位同学说,她爷爷也有一枚和李大爷很像的军功章,爷爷告诉她,‘军功章不是挂在胸前给人看的,是长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用的人。” 人群里响起轻轻的笑声,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像潮水般蔓延开来,掠过堆成小山的钢筋水泥,掠过码得整整齐齐的物资,掠过老军人鬓角沾着的白发,稳稳地落在渐渐成型的堤坝上——那是无数双手用汗水堆起的希望,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接力,在晚霞里闪着温暖的光。
     深夜,老军人躺在临时宿舍的木板床上,刚要合眼,就听见窗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像小猫在走路。他悄悄起身拉开窗帘一角,看见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把一个纸盒子轻轻放在他门口,然后像只受惊的小鹿般跑开了。老人拿起盒子打开,里面装着几颗用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旁边还压着张字条,字迹歪歪扭扭:“爷爷说,甜的东西能给人力量。李爷爷,您的军功章就像糖一样,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老人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泛起湿意。他剥开一颗橘子味的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化开,顺着喉咙暖到心里。他把糖纸小心翼翼地折成小船,放在窗台上——那里还摆着白天收到的礼物:司机送的旱烟、年轻工人送的新茶、陈建军塞给他的红围巾,还有无数张画着笑脸的感谢画,每张画上都有个闪闪发光的军功章。
     月光透过窗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映着墙上那句用红漆写的标语:“军民同心,其利断金”。老军人摸了摸床头那个空了的军功章盒子,忽然想起战争年代的老班长说过的话:“建国啊,你记住,咱们打仗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老百姓能在田埂上安心种地,孩子们能背着书包笑着上学,大家伙儿能一起把日子过成诗吗?” 此刻,窗外的工地依旧灯火通明,搅拌机的旋转灯光里,年轻人们正推着小车来回运送材料,他们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像一道道移动的光——那是比军功章更耀眼的光芒,是一代又一代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黑夜里静静流淌。
     这一晚,老军人睡得很踏实。他知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堤坝,工地上又会响起熟悉的号子声、搅拌机的轰鸣声、还有人们爽朗的笑声——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热血谱成的歌。而他的军功章,此刻正躺在捐赠处的展柜里,和无数人的爱心、无数双劳动者的手一起,成为这座堤坝最坚固的基石——不是因为它承载的荣誉,而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真理:当每个人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当每颗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任何困难,都终将被踩在脚下;任何奇迹,都终将在平凡的坚守中,破土而生。
    喜欢。
  

第373章 精神鼓舞士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