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7章 社会反思[1/2页]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凯少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林江揭露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事件,像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起初只是一圈圈清晰的涟漪,转眼便荡开层层叠叠的波澜,最终化作一场席卷各界的深刻反思,连空气里都飘着股“较真”的味道。
     政府部门的会议室里,烟雾几乎没散过,整整三天,烟灰缸里的烟蒂堆得像座小丘。住建、质检、纪检等部门的负责人围着长桌坐,每个人面前都摊着厚厚一摞卷宗,纸页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划满了红笔批注。那些从前被轻描淡写称作“流程瑕疵”的监管漏洞,此刻被摊在日光灯下,每一个细节都无所遁形——钢筋进场时的抽检,说是按规定来,实则连三成比例都凑不够,抽检员随手勾几个编号就完事;施工日志上的签字审批更是形同虚设,项目经理的签名章被资料员揣在兜里,隔三差五统一盖一遍;更有甚者,有监理人员收了好处,直接把检测报告上的“不合格”项改成“符合标准”,笔尖划过纸页的痕迹,如今看来刺眼得很。
     “我们不能再用‘下不为例搪塞了!”住建局长猛地攥了攥拳,抬手往桌上一捶,桌角的玻璃杯被震得晃了晃,水洒出来半杯,顺着桌沿往下滴。他声音里带着股压不住的火气:“林江拿着检测报告找上门的时候,多少人私下说他‘轴,觉得他是小题大做?现在再看看,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问题,摞到一块儿,差点就酿成塌楼的大祸!到时候谁担得起?”
     满屋子的人都低着头,没人接话。最终敲定的整改方案,厚厚一沓纸,单是新增的细则就有三十七条,条条都往实处扎:所有建筑材料进场前,必须附带“可追溯电子标签”,从生产厂家到运输路径,扫码就能看得明明白白;每批次钢筋的检测过程,不仅要留纸质报告,视频得实时上传云端,镜头得对着检测仪器的显示屏,半点掺不了假;监理人员更是实行“终身追责制”,只要是经手的工程,哪怕过了十年二十年,出了质量问题,照样能追溯到人头。最颠覆的是引入了“第三方飞行检查”——从全国抽调的专家团队不打招呼,拎着设备就可能突然出现在工地,带着专业设备随机开挖混凝土样本,检测结果不经过地方部门,直接抄送国务院。方案敲定那天,会议室的窗户开了半扇,烟味顺着风往外飘,有人望着窗外叹了句:“早该这样了。”
     建筑行业的震动来得更猛,像被泼了盆冰水,激灵得人瞬间清醒。那些靠着“偷工减料+关系运作”发家的包工头,这阵子在工地上坐立难安,从前见了监理点头哈腰,如今见了戴安全帽的都忍不住多瞅两眼,生怕是来查质量的。有次某上市建筑公司开董事会,总工程师讲到一半,想起林江手里那份钉死了问题的检测报告,气不过,“啪”地把茶杯摔在桌上,瓷片溅得四处都是:“以前我们总说‘差不多就行,钢筋细一点、水泥标号低一点,肉眼也看不出来!现在林江把‘标准两个字钉在了每个人眼前,谁再敢糊弄,就是往枪口上撞!”
     这家公司连夜就成立了“质量督查部”,三百名质检员清一色持证上岗,培训了三天才放出去,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超声波检测仪,在工地上逐个检查焊点,连脚手架的螺栓都得拧开看看是否上了防松螺母。有个干了三十年的老钢筋工偷偷跟工友念叨:“活了半辈子,头回见绑钢筋还要用游标卡尺量间距,差一毫米都得拆了重绑,这日子过得比绣花还细。”更让他们心惊的是,公司数据库里突然多了个“黑名单”,凡是三年内有过偷

第397章 社会反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