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结束,除卢张二人,皆是散尽。
侯郡守带头,公孙瓒三兄弟和卢张二同门紧随其后,一同向着后院而去。
后院的小花园里,早已经有奴仆在亭子里摆好了果蔬、糕点和茶水。六人进得亭子,按主宾之分而坐。侯郡守年长职高,居于上首,左右两边分别就是公孙瓒和卢林。公孙瓒的下方则是公孙续和公孙范,而张飞紧挨卢林而坐。
“今日,我擅自做主允诺给左丰六百斤华茅酒,贤侄可曾埋怨我?”侯郡守安坐后,呷了口茶,解着酒意道。
卢林闻言,条件反射般的摇晃着脑袋,一脸正色的说道:“叔父何至于小觑卢某呢?您的一番回护之意,爱才之心,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听着卢林真诚的回答,侯郡守抚须而笑。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从那双一直落在卢林身上的眼睛可以看出,侯郡守是真的很欣赏这个晚辈了。知情识趣,城府也不差,未来必成大事。
见侯郡守望着自己笑而不语,卢林便继续说道:“只是不知道,此酒什么时候运送到县府合适呢?此酒得来不易,撇除这两天的消耗,也就只剩下600斤了。若是叔父和伯圭兄长还有他用,恐怕得容我些时日,修书联系那位客商了。”
公孙瓒沉思了一下小会儿,然后接话道:“这左丰来涿郡不久,估计短时间是不会离开的。今日府中剩下不少的酒水,且都一并给他,姑且将就他些时间吧。不过,贤弟若是方便,也可以早一些将酒水送来,以免节外生枝。”
卢林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知晓。
其实,以卢林的想法,就是越快越好。自己目前只想暗自发展,不太愿意这么早就和这些庙堂之人扯上关系。实力太弱,若是被卷入士族和宦官集团的斗争中,肯定会瞬间被吃得渣都不剩。
侯郡守此时也推心置腹的说道:“唉,这事本就是无奈之举。左丰以天子名义,索要美酒,吾等臣子着实推辞不得,此人贪财得很,恐怕不是三四百斤可以给打发掉的。与其等到,他反复索要、暗自敛财,不如直接了当的给他一笔好处。”
众人闻听此言,皆是有所不解,尤其是张飞,瞪着硕大的眼睛望着侯郡守。
郡守无奈的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我既许他三百斤的红利,又嘱托蒲璧带人沿途护送,便是想要告诉他,一般的利益已经是足够多的了。听从安排,则有300斤;不听安排,则分文没有。”
卢林接话道:“您的意思是,蒲璧兄此次押送,便是为了防止左丰贪墨掉所有的酒水。并告诫于他,若是不应下这个方案,便将到得都城的所有酒水上呈有司?”
侯郡守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摇了摇头。见众人不解,方又说道:“公孙蒲璧押送进京,是防备左丰过于贪婪,但反制手段却不是将进献名册呈送有司。”
或许是华茅酒的后劲来了,侯郡守说完这句话便停了下来,然后连续喝了好几杯水。
待嗓子没那么干涩了,侯郡守又才继续说道:“这黄门左丰,乃是深宫众人。其仰仗的非是外臣,而是中常使张让、赵忠等人。左丰在外搜刮的钱财等,大多数都是要敬送给他们这些人的。就像此次得到的300斤美酒,估计自己也就能剩下个30斤,其余的都得孝敬张赵等人。”
对于这一点,卢林的心里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听到侯郡守这话的时候,并不显得意外,只是应和的点着头。
不管旁人有啥想法,侯郡守反正是自顾自地讲述着看法和观点。
“若是左丰一入都城,便将这些美酒呈送给张让等人,那么无论公孙范向谁禀报,都是无济于事的。张、赵等人,乃是天子内侍近臣,可以随时面见圣颜,汇报天下事务的。”侯郡守一脸正色的说道。
这实在是个不争的事实,张让等有天时地利之便,可以先一步在天子面前进言。按照天子对他们的信任,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凡是后面意图弹劾他们的人的话,都会在皇帝面前大打折扣。
实话实说,按这个逻辑顺下去,公孙范就是个力夫,根本没有能力对左丰进行反制的。
“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反制左丰呢?”卢林继续问道。
在场众人,公孙瓒一直饮着茶,笑而不语的听着自己老丈杆子讲着道理。而张飞和公孙续、公孙范两兄弟,正一脸茫然的看向侯郡守。这三人,虽说不是很明了,但就是一直不愿发问,一起做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唯一剩下个卢林,既是好奇又是无奈的发着问。
侯郡守盯着卢林看了一会儿,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此事却还是要依靠贤侄,方可成行啊!”
卢林不解,自己凭借什么能影响深宫庙堂啊。远在都城,和自己唯一有联系的就是父亲卢植。可卢植虽说是当世大儒、当朝尚书,但其实也就是个名显职卑的的小官罢了。
尚书归尚书台管辖,尚书台又是少府属官,听名头也就知道是个职位不高。
尚书,原本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主要工作就是在殿中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换言之,就是现在的总裁办公室里的文员,可见职级之低。
直到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削弱相权,才大肆重用尚书,并构建了尚书台。
尚书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或说为五曹六尚书,其中三公曹置尚书二人)。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并检查各项事务是否按时完成。尚书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属六曹,主起草文书;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誊文书。
所谓的六曹就是: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
第二十二章 侯郡守浅析 卢尚书背景[1/2页]